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重视“四个结合”——谈语文实践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7-02-13 15:03:18

□刘艳会

社会的发展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仅仅依靠语文课堂是学不好语文的,仅仅依靠学校有限的时间也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语文学习要突破学科、突破课堂、突破学校的界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实践中用语文。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实践,必须体现“四结合”汉语文教育要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具体说来,要体现如下“四结合”。
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带领学生进入生活中的语文世界后,同学们发现:只要我们走进社会,关注生活,原来生活中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生活中的语文是活生生的,只有生活中的语文才如此鲜活生动、丰富多彩。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其乐无穷。这就是鲁迅所羡慕的高墙外的另一番天地。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学生身处在使用母语的社会环境及民族文化背景之中。一方面,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就已在学前生活中获得了母语,而且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学生的母语还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从小学到中学,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原有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基础上,通过识字写字和阅读习作的学习与实践,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语的语感。另一方面,母语的学习,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可以说,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语文学习的机会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从课程实施来说,就是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课堂内外相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语言这一特定符号,是具有实指性的,是与特定的客观事物相关系的,或一个语言符号,特指某一个某一类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是感性的,具体的;语言符号是理性的,抽象的,它们并不是一体的。正如,让孩子反复认字、去熟记生字卡片。一个阶段以后,当孩子听到某一读音,就能指认出某一卡片。这种所谓的“识字”实质上并非真正的识字,孩子通过刺激---反应而建立起来的联系是没有实际意义。尽管孩子认得大量的生字,但所认的只是生字卡片,或者是某一字的图样,并没有真正把握这一语言符号的实际意义。这就是理性与感性相脱节。只有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交融起来,从而发生关系,发生意义。
体验与感悟相结合

母语是丰富多彩的,十分鲜活的,并非死板僵化。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迥然各异的表述形式;同一语言形式,也可表达各种各样的内容。母语的这一特点,构成了特定的语言风格。这种个性化的、特色化的语言风格,构成了母语的丰富性和鲜活性。为了把母语的这种丰富性、鲜活性,必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积累。语文实践是体验、感悟母语之妙的唯一渠道。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发挥个人和群体的聪明才智,运用多种语文实践的形式,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让学士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提高。

(作者单位:贵池实验小学百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