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讯 作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第一线,如何把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关,是目前面临的头等难事、头等急事和头等要事。近年来,池州市贵池区食药监局殷汇食药监所立足职能,多措并施,有所作为,把好“五关”,护航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注重教育引导,把好宣传教育关。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3·31食品安全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质量月以及药品安全宣传月等重要节日和常态化监管检查,都是强化法律法规宣传的有利时机。执法人员走上街头、走向市场、走进群众,散发普法小手册、海报、报纸,曝光典型案例,为群众答疑解惑;走进校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大讲堂”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动画、图片、小故事等图文并茂的方式,与学校师生、家长一起开展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培训讲解,有利地提高其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同时,在每年的茶叶季来临之际,该所都会组织辖区茶叶经营户开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授课活动,提前充充电、提个醒。通过执法人员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宣传,通过群众间的口耳相传,使群众也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的宣传员和监督员,营造人人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注重借用外力,把好证照管理关。为改变监管整治力量单薄的情况,该所创新监管方式,注重借用政府各部门和群众的力量,共同出力做好证照管理工作。为此,该所与辖区各乡镇政府联系,成立无证无照经营大排查大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该所,牵头开展行动,充分调动各部门、村干部人员力量,将食品药品证照监管关口前移至村级单位,形成政府、职能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各村(居)执法合力,提高联合整治成效。
注重监管执法,把好安全整治关。明确整治重点,重点检查乡镇公路沿线农贸市场、商超市场、批发部、药品经营单位、医疗机构,以及农村偏远角落小食杂店,按照“三查”的要求,重点检查食品药品经营户的证照、台账、商品,及时发现、查处无证无照经营、销售“三无”、假冒伪劣食品药品、不按规定建立索证索票、进货台账制度、傍名牌、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分类管理执法,实行查处与引导相结合,处罚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对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的专项检查,对发现存在主体准入方面的问题,责令其立即整改,并落实跟踪回访,确保主体资格合法有效;对于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药品,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国家明令淘汰、失效、变质、“三无”食品药品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对未建立进销货台账的食品药品店,且拒不改正的,严格进行处罚。近两年来,共立案查处食药违法案件20余件,罚没款25万余元。
注重利用技术,把好安全检测关。该所食品检测室于2016年10月建成、验收并投入使用,是第一批纳入省食药监局食品安全民生工程的项目,是省、市、区乃至地方党委、政府从上至下的重视与支持的成果,为基层监管工作薄弱环节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上的食品安全链的有效衔接。目前从事食品检测兼职人员2人,主要开展农残方面的检测工作。每天早晨7点前随机选取1家农贸市场或菜市场,以季节性和本地区种植的蔬菜为主,随机抽取摊点进行采样,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检测,并上传实时数据至电脑系统统计分析,为下一步处理工作提供依据。截至目前,该所共开展206个批次2060组的食品快检工作,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暂未检测到不合格食品。
注重利用网络,把好执法效能关。该所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执法终端等新技术、新装备,积极创新监管方式,实现“人海战术”向“智慧监管”的转变。在食品药品风险等级评定中,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联网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行政执法系统,利用蓝牙技术将便携式打印机和移动执法终端进行连接和调试,即可打印现场执法文书,在食品药品经营场所即可实现监管和处理的“无缝对接”;通过移动执法终端系统分析和科学使用监管数据,可以有效发现市场主体明显和隐性的质量安全隐患,明确需要重点关注的市场主体,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从而防控潜在的系统性、区域性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发生;在外出执法检查、办理案件、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执法人员均会在制服肩章处佩戴一个黑色的小匣子—移动执法记录仪,通过摄像、拍照、录音,对执法全过程进行记录并上传网络,起到“第三者”在现场监督执法和见证的作用。 (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