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脱贫攻坚路上的“梁山答卷”
来源: 阅读量:10000 2020-07-14 09:19:56

在金寨县全军乡梁山村村民叶乃友的记忆中,贫困犹如绵延的大山,世代横亘在梁山村人面前。一家几口挤在破旧的泥巴墙老房子,整日为明天用什么填饱肚子发愁。1990年,当他下定决心离家寻求出路时,曾狠狠发誓:再苦也不回头。

而今天,青山环抱、绿水潺潺的梁山村唤回了叶乃友这名游子。他不仅回来了,还住进了新房,开起了老年人服务中心,带动了很多乡里乡亲就业。他把手机里的照片和视频自豪地转发给外省的朋友们:“看,这是我的家乡,美不美?”

梁山“蝶变”,是金寨县司法局开展精准帮扶的成效。几年间,扶贫干部接续奋斗,让大山深处换了人间,让昔日的贫困村变得村美民富。

把崎岖山路变通达坦途

“我一个从来不晕车的人,第一次到村子里,竟然晕得下不了车。”刘庆龙是金寨县司法局派驻梁山村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之一,年轻的壮小伙第一次乘车进村,却被蜿蜒崎岖的山路来了个“下马威”。

这与梁山村的地理位置有关。该村位于皖豫两省交界处,被当地人戏称为“全军乡的西伯利亚”,是典型的“老、边、山、穷”村,别说到组到户通水泥路了,整个村子都没有一条整洁的路面,更不用说经济发展了。全村2000余人,贫困人口达到40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0.34%,是国家级重点贫困村。

2014年10月,金寨县委县政府明确金寨县司法局作为梁山村的帮扶单位。扶贫工作队来了,村民们的好日子该有盼头了。可队员们却在发愁,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不容易,到底从哪里着手?

走村串户听民意,深入群众解民忧。针对村民反映最强烈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扶贫工作队开始了“补短板”工程。通过争取资金,修好了小泗路、全梁路两条主干道,打通了梁山村与外界的通道;新建了30公里的村组道路,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修建了23口当家塘,18道堰渠,新建了自来水工程3处,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路、水、电、网络通的日子,就这样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守绿水青山造金山银山

扶贫工作队用一记漂亮的“开门红”,赢得了百姓称赞。可接下来他们要做的事情,却遭到了百姓质疑。

多年来,梁山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可是守着绿水青山,百姓们却过着穷苦日子。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慎重权衡,决意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

找到了出路,紧接着就要找资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联系了河南一家公司,准备投资1亿余元,打造一个集山地观光、活动拓展、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自然山水旅游景区,既不破坏生态,又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可谓一举多得。然而,计划在施行中遇到了阻力——山上的村民不愿搬!

村民们的顾虑很实际。虽然扶贫工作队描绘的前景很美好,但能否实现还是个未知数,更何况大家心中还有一份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怎么办?扶贫工作队发动村里的干部、党员带头搬迁,这一招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可仍有村民不买账,其中一户村民在天津打工,为了做通他的思想工作,队员们两次去往天津,最终以真情打动了他。

2017年“五一”,4A级景区龙津溪地景区开园营业,静可观茂林修竹,动可行攀岩步道,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很快吸引了省内外游客到访,游客数量逐年攀升。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景区不仅吸纳了60余人就业,人均每月工资可达三四千元,还带动了农家乐等配套产业的发展,茶叶、竹笋这些原本无人问津的山里货,成了城市人的“香饽饽”。

脱贫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老哥,最近身体利索吗?”7月2日下午,梁山村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细雨,金寨县司法局副局长、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谷继友来到一处院落,桂祖全、桂祖友兄弟俩闻声走了出来。二人年事已高,哥哥桂祖全今年80岁,弟弟桂祖友77岁,已经干不了什么体力活,在老伴去世、儿女成家之后,兄弟俩互相照应着。

刚一落座,谷继友与二人拉起了家常。“我上半年因为阑尾炎住院,基本上没花自己的钱。就是我那小孙子吧,知道家里是贫困户,心里不得劲。”桂祖全道出事情原委,他的小孙子目前在读初中,在学校享受一定的扶持政策,按照程序,学校进行了公示。孩子脸皮薄,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孩子要强是好事,大人要加以引导,激励孩子从小奋发图强,长大了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谷继友安慰道。

精准扶贫不养懒汉,但针对上了年纪无法劳作的村民,扶贫工作队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发展村里的光伏发电项目和特色农业项目,为像桂祖全、桂祖友这样的老人提供更稳定的收入来源。

2018年2月,省长李国英来到了桂祖全、桂祖友兄弟家,与老人们围坐在火炉边,嘘寒问暖,送去节日祝福。李国英还来到梁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住地看望慰问,他鼓励工作队再接再厉,与基层干部群众携起手来,进一步做好精准帮扶工作,让更多困难群众真正甩掉“穷帽子”。

“脱贫路上不让一人掉队。”为了这句沉甸甸的承诺,6年间,扶贫工作队用心用情用力用智,把贫困户当亲戚,想方设法帮助脱贫,可自己的家人却照顾不到。工作队副队长陶小龙的家人都在六安市,父亲离世、妻子分娩他都不在,作为儿子和丈夫,他既没能送老人最后一程,也没能第一时间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这些年,他把愧疚自责深埋心底,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百姓的“幸福指数”。

采访结束之际,记者回望身后的大山在雨水的洗刷下更显碧绿,不由想起贫困户卢丙枝在自家院子大门上挂着的三副对联,均是他本人创作书写。“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跨新年谋新业展新貌”“公仆担当谱华章、儒子尽责献妙策”“春联激情抒民意、挥毫吟诵党恩情”,这或许就是一份脱贫攻坚的“梁山答卷”。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