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宣城市南漪湖水位猛涨,至7月24日,连续17天超过警戒水位,最高水位达到14.07米,是自1963年有水文纪录以来第三高水位。
面对严重的汛情和险情,省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南湖戒毒所”)九大队全体成员纷纷投身抗洪一线,夜以继日守卫在南漪湖红旗圩大堤上,用实际行动战洪水、守圩堤、保家园。
30年经验锻造“定海神针”
红旗圩是南湖戒毒所的防汛责任堤段,长约5.5公里。7月23日傍晚,记者来到红旗圩,只见堤外南漪湖水面高度与堤坝近乎持平,而堤内便是近万亩农田,以及生活在此的6000余名群众。在这座大堤上,南湖戒毒所九大队的工作人员已经持续坚守了17个日夜。
十几天来,58岁的南湖戒毒所九大队三级警长周敏一直战斗在一线,巡堤查险除险,疏浚开挖导流槽。他不仅是九大队防汛抢险的排头兵,更是九大队防汛工作的“定海神针”。1987年,他来到南湖戒毒所工作,先后经历了1991年、1999年、2016年等重大防汛“战役”,特别是在1991年,多次冲在前线,搬运沙袋、筑造堤坝,因表现突出,还获得了省监狱管理局“防汛先进青年”称号。
“红旗圩的埂与埂交界处,渗漏点较多,每次巡堤都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凭借多年的经验,7月18日下午,周敏巡查到红旗圩东埂与北埂交界处的坝脚下方,发现了一处较大管涌,不断地翻沙冒水,风险很大。情况紧急,周敏立即拍摄视频向所党委汇报,随后便用携带的铁锹开挖导流槽。但由于渗漏点旁多为坚硬的草埂和石块,十分难挖,雨水与汗水交织,手掌被磨出血泡。不久后,值守的其他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在挖出四五米长的沟渠后,开始有清水向外流淌,保持了20余分钟后,周敏等才撤离,继续巡堤工作。
尽管冒出清水,但周敏还是不放心,晚上巡堤的时候,周敏再次来到该处渗漏点,果不其然,浑水又一次冒出。周敏立刻汇报,并且和同行的附近村民一起开工,将埂面杂草全部清完,铲出更长的道路,保证清水流出。但到了第二天,堤坝上方还是出现了塌方,周敏立刻喊来挖掘机,填土筑坝,由于处理及时,未对堤坝安全造成影响。
智能化手段让防汛更智慧
在九大队里面,年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这支队伍中,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都在55岁以上。
59岁的李顺祥,是驾驭6个排水机组的“机长”,日常负责红旗圩小圩拐新、老两个排灌站的开关排涝工作。连日来,他就像钉子一样钉在这个类似于调度枢纽的岗位上。
“今年水位一直在警戒水位之上,压力特别大,这就必须保证排涝的正常运转,一旦出现故障,水就会往圩里面倒灌。”当班期间,李顺祥每间隔半个小时左右,就要钻入排灌站机房中,去记录排水时间,监测用电情况和每台发动机的热度。
7月12日,老排灌站1号机轴承出现故障,电动机停止运转。由于发现及时,李顺祥立刻前往附近的沈村找到维修师傅,仅用了1天时间就抢修结束。“幸好没有发生大问题,如果完全不能用的话就只能从厂家配货,那样花费的可就是十天半个月的工夫了。”
李顺祥也是个“老水利”。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就一直战斗在防汛战场上。“今年和往年相比,水位涨得快,来得也猛。但我们的防汛技术也在发展,凭借着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防汛工作也能做得扎实且牢固。”十几天里,九大队的工作人员们通过手机软件就能及时监控水位变化,通过实时视频就能完成人员调度、情况上报和记录,通过机械化挖掘机就能节约抢险时间,提高效率。
守大堤就是在守自己的家
“相比较队里面的老大哥们,我年轻许多,冲在前头更是理所当然。”九大队的党员职工夏武,皮肤黝黑,腿上还有一道新鲜的伤口,面对记者采访时,笑容十分憨厚。
6月20日,在巡查中,夏武发现坝埂有较多的灌木和杂草,严重影响巡查效果,就提出对坝埂进行除草。但大队人手紧张,也没人会使用割灌机,于是,夏武就主动请缨,在巡埂交接班后进行杂草清除。一次清除过程中,他被马蜂蜇了一口,左半边脸瞬间感到剧痛,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在做了简单处理后,强忍着疼痛,他依然将当天的工作完成。
红旗圩的坝埂上,杂草密布,其间时常有蚊虫飞舞,甚至是毒性十分强的蝮蛇出没,在夏武拍的视频和照片中能看到,一条鲜艳环形斑纹的蛇就在草丛中穿行,若不仔细辨别根本无法发现,而他对此习以为常:“刚开始见到的时候,还是挺害怕的,见得多就习惯了,它也是条生命呀,挥挥铁锹把它赶走就好了。”
戴太祥也是九大队里面的一位党员职工,主要负责人员接送、运输物资和一日三餐,防汛关键时期,也义不容辞顶上参与巡埂工作。“老实说,疲倦是有的,家里面有些事情要我本人到场,但我走不开就会导致他们不理解。”戴太祥说,“但再紧急也没有防汛来得紧急,守大堤何尝不是在守我们自己的家呀!”
7月24日中午,尽管水位有所下降,但九大队党支部全体工作人员仍然未放松警惕,扎实做好防汛的各项工作,在红旗圩上构筑起一道守护安全的党员大坝。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刘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