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友
在半旧半新的书籍《荀子》“劝学”中读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以《周易》翻译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用现代汉语直译是为“你和谁在一起,就会变成什么样。”
十年前我在合肥琥珀山庄澄园书画院见到郭因老先生,那天人多,一位画家客气地递给我一根烟,我出于礼貌随手接了,他立即给我点燃,谁料,郭老停下笔:“你抽烟?”我尴尬地道:“不大抽烟。”郭老盯着我:“这么漂亮的小伙子,不要让烟给糟蹋了。”我脸一红,情不自禁地掐掉了烟……时隔多日,我于2021年3月9日上午,按图索骥,七拐八绕找到郭老家,刚坐下喝了几口茶,他突然问我:“你这个胡子,是有意留的?”我不加思索道:“不是。”郭老道:“是忙,没时间去修理?”我又是脸红,在他带我参观他的书房、菜园时,脸还在发热,心,依然是忐忑不安。我将他为“安徽省民俗学会”题的招牌字叠放在包中,在告别郭老时,心中还在想:“什么是教养?什么是学养?什么是对年轻人的关心?爱护?”都在郭老的潜移默化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了,完全没有那种站着说话腰不痛的以邻为壑的痼疾,故我感慨:与长者、智者交往,时时刻刻都是“长知识”!
郭老给我最初也是唯一的印象,就是不赶潮流。因为他认为,新的潮流不等于就是好的潮流,一种情况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正在发生变异,一种是外来的文明也是需要进行艰苦的努力和具备吐纳的能力,只有在自己的土壤上经过选中、变种才会成长为自己的“潮流”。这对于年轻人,在“理未易明,事未易察”的人生黄金时间乃是“关键路段”……
他对我的“言谈举止”何尝不凸显了对年轻一代的宽容,勉励,劝诫之心,之情,这正是我现在对年轻人的态度:与其责备其已过,不如勉励其未来的源头,活水。
我记得郭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年轻人的未来时,语重心长地说:用脚是跑不出学术的,要有一颗坐冷板凳的心。
我生于农村,也是知道这一深入浅出的道理,那些早早抽穗子的稻子往往是瘪子,那些早早开的花儿,风一吹,就谢了。
我们要在命运磨炼自己的时候学会坚韧,成长,成熟!那些真正欣赏你的人,是欣赏你发自内心的那种自信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或者故作得意的样子。
因为,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之所以受众人青睐,估计就是这种缘故。
诚然,那些不带烟火的美丽,才是真正的超凡而脱俗。
《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在郭老的“非非斋”,久久地凝视他的国画小品,被这种“远离工整细致、摆脱形似甜美,多半逸笔草草,笔由趣生,法随意转,强调神韵和意境营造”的画面、境界所感动,震撼,若有所思,若有所悟,他的作品造型和用笔率性而灵动,但灵动而不轻飘、灵动而沉稳、灵动而富有清逸之气。
郭老还是典型的 “学者书家 ”, 他在画中的题词也极为有趣味,可谓独树一帜,如画群峰耸立,题词为 “抱团取暖”;在一条蜿蜒山路伸向大山深处的作品上,题为 “前面不会是中等收入陷阱吧!”在潘家忠为我画的一幅猫酣睡在牡丹花下的石头上的作品中题识:“宁抱石眠不看花”等等,无不深藏着他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体悟和思考,并富有幽默感和浓郁的文化情趣。
《增广贤文》曰:“损友敬而远,益友敬而亲。结交择德义,岂论富与贫。”何况,郭老是我景仰的师者:他崇尚自然,所以我们能在他的身上见到那种处世无奇但率真的风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