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炖汤、种菜养禽、维修家电……教育部近日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多种劳动技能将纳入课程,引发社会不小关注。
早在2020年,怀宁县平山镇中心学校就积极响应《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努力开拓劳动教育基地,着力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育人格局。
“昼出耘田夜绩麻,乡村儿女早当家”
平山中心学校对每个年级的劳动内容做了详尽安排和布置,一年级小朋友:独立穿衣、系鞋带、洗脸、梳头,学会铺床叠被子;
二年级学生:学习整理书桌、打扫房间,帮爸妈择菜、洗菜等;
·······
六年级学生:喂猪(牛),会蛋炒饭、下面条,炒青菜,洗碗,洗自己衣物等。
302班的程某同学以前在家里是啥都不会干,啥也干不了,因是独生子女,父母爷奶将所有的家务全包,不让其染指。如今,他爷爷逢人就说:“自从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我家程某像是换了一个人,扫地,浇花,刷锅洗碗样样都会。呃嘿,他洗的碗筷比大人洗的还要干净。”
501班的家长李奶奶说,以前孩子在家是不想干活,现在是抢着干活,这学校的老师也是太神奇了!
▲302班的程某同学在刷锅洗碗
劳动教育不再是口头上简单的说教,也不是“60后”捡粮食,“70后”扫操场,“80后”“90后”做手工,更不是“认真”的摆拍,而是实实在在的劳作项目。平山中心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既符合各个阶段的年龄特点,又切合当地的家庭和社会实际。
同时,学校鼓励各班级根据学生家务劳动的实际需求和成效,编辑《年级劳动教育成长手册》,学校将各年级手册汇集成书——《平山中心学校劳动教育成长手册》。
“一畦春韭绿,满园稻花香”
平山中心学校结合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乡村学校实际,规定1-2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力所能及的户外劳动,3-6年级每周不少于2课时的户外劳动。
学校通过租用农户农田的方式,建立了8亩师生劳动实践基地——“躬耕园”。每个班级在“躬耕园”里都有自己的劳动基地,学生都给命一个诗意的名字,如“躬耕班”、“春种班”、“秋收班”、“锄禾班”、“耕读班”、“农桑班”、“稼穑班”等。
一二年级的菜地以好种易活的为主,如青椒,大蒜,土豆等;三四年级主要种植白菜、西瓜、萝卜、玉米等;五六年级则是种植过程中需要辅助的那些品种,豇豆,茄子,瓠子等,快到收获季节,真是满园飘绿,瓜香四溢。
每年六一前夕,少先队将日常的劳动教育活动进行艺术化加工和提升,让全体师生享受一次艺术盛宴:《平山中心学校劳动艺术节》,将劳动教育与音乐教育有机融合,如,创编有劳动教育意识的歌曲《拔萝卜》,有关劳动的舞蹈,劳动工具的解说,黄梅戏,劳动时装秀,劳动号子等等,通过这种艺术审美、道德审美、文化审美相结合的教育形式,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情趣,在舒展、自由的节奏中和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艺术的熏陶和教育。
▲图为402班的劳动课
到了暑假前,学校都要组织一次“蔬菜瓜果大义卖”活动,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价值,意义深远,终生不忘。
以劳动基地的管建为突破口,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这才是实打实地发挥了劳动的育人功能。
“采的百花成蜜后,为你辛苦为你甜”
如果说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教会劳动技能,体验劳动乐趣,这些是立足于学生这个“自己”,那么,平山中心学校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劳动,从小投身公益事业,这就是立足于社会这个“他人”上,利己先利他,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大放异彩。
平山镇有两家敬老院,九九重阳节里不仅有孩子们载歌载舞的身姿,也有他们替老人们洗脚、捶背的可爱模样;珠流河贯穿平山全镇,是平山镇的母亲河,隔三岔五,孩子们就会清除河边垃圾白色污染;平山镇街道纵横绵延几公里,下水道盖子坏了,是孩子们发现的,交通提示灯不亮了,是孩子们报告的,路灯电线裸漏了,是孩子们报警的;2020年疫情之初,中心学校的五六两个年级学生自发捐出压岁钱近千元,钱不多,举动大,意义深。公益劳动渗透了责任,奉献,感恩,传递了正能量,这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活动不知胜过简单的说教多少倍。
从平山中心学校的“大劳动”观和劳动实践来看,他们通过“家务劳动”、“基地劳动”和“社会劳动”三大课堂体系,做到做好“立德树人”,培养出了“有德、有艺、有能”的不一样的“别人家孩子”。(朱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