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法院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力量,实现法院工作与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精准对接和有效联动,今年以来,淮南市八公山区人民法院积极引导群众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切实将诉讼服务资源下沉一线,推动矛盾纠纷前端治理。
据介绍,该院采取加强联动,全面覆盖等工作措施,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健全“一村一联络员一法官”工作机制,由员额法官和法官助理、书记员组成工作团队,与社区联络员结对深入社区,开展普法宣传、矛盾纠纷排查。邀请老娘舅、特邀调解员参与,与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对接,将司法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努力为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司法服务。
该院以法官服务站为基点,按照简单纠纷村(社区)“接诊”,复杂疑难纠纷法官“会诊”的工作模式,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社区联络员充分发挥“人员熟、情况明”的优势,协助法官开展诉前矛盾纠纷化解、文书送达、涉诉信访案件化解等工作。法官在“下沉”网格过程中,与街道、社区形成联动机制,建立“网格+协助送达”“ 网格+协助执行”机制,有效化解基层矛盾,提升诉源治理能力。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诉前,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
为了提升多元解纷力量,该院积极推广“互联网 +”工作模式,建立“法官+村干部+调解员”模式的微信联络群,包保法官坚持“靠前一步、主动作为”,积极对接乡镇、村(社区)司法需求,提供“点对点”“订单式”司法服务,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一村一联络员一法官”工作机制的靶向性和实效性。利用联络员熟悉社情民意、群众基础好的特点,多次组织法官走进社区或邀请社区走进法院,集中开展普法宣传及调解技能培训,着力培育基层调解力量,提高基层调解能力,为人民调解注入专业力量,实现员额法官与联络员“双员融合、优势互补”。(梁军 李仁群 记者 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