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五治融合”建强淮南市域共治“善治链”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2-06-13 15:35:48

记者6月8日了解到,2021年以来,淮南市委政法委大力推进落实“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机制,组织发动7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助力疫情防控、文明创建、服务群众等工作持续开展,以“五治融合”建强淮南市域共治“善治链”。

创新打造“政治”品牌。在基层党组织中探索设立政治指导员,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社会组织。将235家在淮物业企业全部纳入党建管理,将其参与基层治理作为考核得分重要依据,纳入“红黄榜”管理,发挥了政治引领作用。

创新打造“法治”品牌。激活“淮南子文化”法治基因,创建了“豆娃说法”法治文化品牌,研发《豆娃说法——民法典系列原则》等法治文化作品近200余件,受到群众的喜爱。开设农民法治学校,着力将村“两委”班子成员、调解员、网格员培育成农村普法骨干。成立8支普法宣讲队伍,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16157人、法治带头人2013人。大力推进无讼村(社区)创建,命名挂牌“无讼村(社区)”603个,持续提升基层运用法治思维处理事务的能力。

创新打造“德治”品牌。深化“践行核心价值 打造好人淮南”活动,2021年14人获评“安徽好人”、5人获评“中国好人”。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推广凤台县“王玉芹工作室”、八公山区“老娘舅”等20余个品牌,确保小事不出村。推动成立见义勇为基金会,完善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措施,市级对1个见义勇为先进集体、14名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创新打造“自治”品牌。坚持示范引领,先后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9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67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66个。坚持自治为基,倡导邻里互助文化,形成了八公山区“邻里帮帮团”,让群众唱主角。开展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建设,加强对村级“小微权力”的运行监督。推广“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引导法律顾问和公证机构积极介入“两委”换届等重要村务,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权利,提升基层自治能力和法治水平。

创新打造“智治”品牌。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按下市域社会治理“加速键”。网格化“E治理”智能平台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应用,采集录入各类信息400余万条,流转处置网格事件1.98万件,以网格之“智”助推社会治理精细化。推进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平台建设。在6个社区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建成智慧安防小区500余个。法律服务机构在“安徽法网”开设“店铺”186个、“上架”法律服务产品1818个,为群众提供“淘宝式”法律服务。(吴文波 记者 徐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