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家玉洁放学回家一不做作业,二不跟别的孩子玩,总是懒洋洋软绵绵的状态,我看这孩子是要到田地里拖出一腿泥才好。”刘玉洁的奶奶一见到老师就这样说。
程皓然的爷爷也经常跟老师吐槽:哎,如今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哪里吃过什么苦,遭过什么罪,所以不懂得珍惜,更谈不上有什么毅力啊,坚持啊,耐心啊,我看这是缺少了劳动锻炼。
······
朴实的语言,道出了真谛:劳动教育不可缺位,势在必行!
早在2020年,怀宁县平山镇中心学校就积极响应《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努力开拓劳动教育基地,着手打造“一体两翼三活动”的劳动教育体系,打通劳动教育的“任督”二脉,让“吃苦耐劳”成为血液,“热爱生活”长成骨骼,着力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育人格局。
一体: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
教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给与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发育和性格心理的不同,科学设计安排课内外不同的劳动项目,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儿童的智慧在于指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无论什么样的劳动形式,都需要劳动者——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比如最简单的家务劳动打扫卫生,需要手拿工具,眼观各处,而大脑则根据眼睛输入的信息指挥双手去运动。在劳动中,一些平时在学习方面无精打采的学生也会集中精神,一个学生的改变也许在此刻已经开始,他的蜕变也许会让你感到惊讶。认真、细心,追求卓越的种子已经种下。
两翼:课程+基地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
平山中心学校根据《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当地实际,对每个年级的劳动课程(内容)做了详尽安排和布置,一年级小朋友:独立穿衣、系鞋带、洗脸、梳头,学会铺床叠被子;
二年级学生:学习整理书桌、打扫房间,帮爸妈择菜、洗菜等;
·······
六年级学生:喂猪(牛),会蛋炒饭、下面条,炒青菜,洗碗,洗自己衣物等。
同时,该校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开发“瓜果飘香”课程、“菜蔬满园”课程、“绿化美化”园艺课程、“内务整理”课程,每周上好一节劳动课。
302班的程某同学以前在家里是啥都不会干,啥也干不了,因是独生子女,父母爷奶将所有的家务全包,不让其染指。如今,他爷爷逢人就说:“自从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我家程某像是换了一个人,扫地,浇花,刷锅洗碗样样都会。呃嘿,他洗的碗筷比大人洗的还要干净。”
501班的家长李奶奶说,以前孩子在家是不想干活,现在是抢着干活,这学校的老师也是太神奇了!
(五年级学生在基地劳动)
劳动教育不再是口头上简单的说教,也不是“60后”捡粮食,“70后”扫操场,“80后”“90后”做手工,更不是“认真”的摆拍,而是实实在在的劳作项目。平山中心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既符合各个阶段的年龄特点,又切合当地的家庭和社会实际。
2021年,该校通过租用农户农田的方式,建立了8亩师生劳动实践基地——
“躬耕园”。每个班级在“躬耕园”里都有自己的劳动基地。学校让每一个班级给自己劳动基地命名,如 “躬耕班”,“春种班”,“秋收班”,“锄禾班”, “耕读班”,“农桑班”,“稼穑班”等。
一二年级的菜地以好种易活的为主,如青椒,大蒜,土豆等;三四年级主要种植白菜、西瓜、萝卜、玉米等;五六年级则是种植过程中需要辅助的那些品种,豇豆,茄子,瓠子等,快到收获季节,真是满园飘绿,瓜香四溢。
三活动:技能大比拼+节日+义卖让劳动教育活色生香
该校举行的劳动技能大比拼花样比较多,也切合学生实际,大多数量体裁衣,家务劳动中如:系鞋带比赛,扣扣子比赛,洗碗比赛;基地劳动中如剥毛豆比赛,锄草比赛,浇水比赛;其他活动如“最美教室”,“最干净的环境区”,“最漂亮的盆栽”等评比活动。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动手能力,劳动意识,不服输的毅力。
(四年级同学在学校剥毛豆)
让学生给每一个活动日取一个响亮的名称,如二月的“植树节”,三月的“农事节”,五月的“蟠桃会”,七月的“瓠子节”,八月的“画荷节”,九月的“桂花茶节”等。这些仪式感的名称和节日,使学生懂得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和劳作,还有诗与远方,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
每年六一前夕,少先队将日常的劳动教育活动进行艺术化加工和提升,让全体师生享受一次艺术盛宴:《平山中心学校劳动艺术节》,将劳动教育与音乐教育有机融合,如,创编有劳动教育意识的歌曲《拔萝卜》,有关劳动的舞蹈,劳动工具的解说,黄梅戏,劳动时装秀,劳动号子等等,通过这种艺术审美、道德审美、文化审美相结合的教育形式,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情趣,在舒展、自由的节奏中和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艺术的熏陶和教育。
每到暑假来临,该校都要组织一次“蔬菜瓜果大义卖”活动,黄瓜、冬瓜、茄子,各种蔬菜,红的辣椒,绿的西瓜,白的豇豆,学生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有人收购,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价值,意义深远,终生不忘。
(学生在劳动教育基地——躬耕园前合影留念)
有人说,“00后”和“10后”是不会劳作的一代,但从平山中心学校的“大劳动”观和劳动实践来看,他们通过“劳动课程”的参与、“劳动基地”的建设,和“劳动技能”的比拼以及“劳动活动”的开展,完善了劳动教育体系,打通了“任督”二脉,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培养出了“有德、有艺、有能”的不一样的“别人家孩子”。(朱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