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85岁的袁奶奶颤巍巍地来到宣城市法律援助中心,流着泪说:“现在我与老头子都生病了,儿子不管我们,谁能帮帮我……”工作人员赶紧将老人搀进接待室。
原来,袁奶奶与80多岁的老伴许爷爷虽然养有一儿二女,但儿子一家常年在外打工,不尽赡养义务,老两口平时的饮食起居只能靠2个女儿轮流照顾。了解情况后,中心工作人员随即联系上老人的儿子,对他晓之以法,动之以情,使他认识到赡养老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应尽的义务。最终,儿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老人道歉,并表示以后会及时支付赡养费并常回家看望,老人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宣城市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定期调度会
在宣城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样的场景历历在目。交通事故受害者颤抖着双手接过赔偿款时的感激、进城务工农民接过被老板拖欠的工资时的开心、被家暴女子终得离婚并获赔偿时的解脱……无不闪烁着法律援助的法治光芒。
应援尽援 增强群众法律援助获得感
首先,一降四补,扩大民行法律援助事项范围。“一降”指在省内率先全市将省定法律援助对象从2倍“低保群体”扩大到1.5倍“低收入群体”。“四补”指在国省援助事项基础上依法再补充四个方面援助事项,一将涉及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教育医疗、环境污染等凡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二将生效裁决(调解)的申请执行纳入补充事项范围;三将民事和行政申诉代理纳入补充事项范围;四针对社会福利机构中由政府供养的人员、依靠抚恤金生活的人员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特殊人员,补充规定,他们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不作限制。
其次,一免七扩,促进刑事辩护“全覆盖”。“一免七扩”即全面免除刑事申请类援助经济困难审查,在法标基础上将刑事速裁、刑事和解、死刑复核、刑事申诉、刑事自诉、刑事被害人、刑附民案件等七类刑事案件扩充提供援助。今年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921件,占全部案件的32.6%。
▲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查
再次,“惠民生 + ”系列,专项加强特殊群体援助。根据特殊群体特别需求,春节前后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惠民生 ,助力农民工”,3月开展“法律援助惠民生,关爱家庭与女性”,5月开展“法律援助惠民生,助残共享法治光”,6月开展“法援惠民生,关爱未成年人”,7月开展“法援惠民生,关爱困难党员”,8月开展“法援惠民生,弘扬双拥情”和“法律援助惠民生,助力乡村振兴”,10月开展“法援惠民生,关爱老年人”等系列旨在加大对农民工、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的专项活动。同时,积极实施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法律援助,今年为“5类人群”提供项目案件100件,完成经费20万元任务,进一步提高全市群众法律援助获得感。
应援优援 提升群众法律援助满意度
首先,精准实施民生实事,确保项目进度。加强组织领导,市司法局党组高度重视,局主要领导亲自抓,担任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组长,要求高效高标落实省市民生办、司法厅主管处室和省法律援助中心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的各项制度规范。细化目标任务,根据省项目办下达的目标任务,联合财政部门制发项目实施具体方案,对年度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到县到机构,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制、绩效评价制等要求。强化调度推进,实施“月通报、双(月)督查、季调度”制度,推进市县法律援助中心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证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民生实事项目按时有序完成目标任务。
其次,坚持质量规范,优化承办流程。全流程依据规范,严格部颁“两个规范、两个规则(民行、刑事)”、省司法厅“七个文件(案管、刑事、民事、行政、劳仲、非诉、档案)”等各类业务标准,从接待咨询、受理申请开始,到承办、督办、结案,使案件全流程质量有据可依。加强针对性指派,针对无期、死刑的刑事案件,一律指派三年以上刑事执业经历的律师,针对妇女、未成年人等,一律指派有耐心、有爱心、有相关心理知识的律师,其他案件也结合律师特点、专擅领域、案件类型、当事人情况等进行差别指派,从承办主体源头上保证案件质量,全市律师办案率达85.6%。
▲耐心解答群众法律咨询
再次,综合施策监督,实现质量“0投诉”。严格执行《宣城市法律援助案件听庭管理办法》《宣城市法律援助案件回访工作办法》《宣城市法律援助案件满意度评价办法》等制度规定,采取质量评查、同行评估、案卷检查、旁听庭审、征询办案机关意见、回访受援人等综合措施,监督管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承办质量、组织实施质量、案件卷宗质量,全面确保“应援优援”。今年,各县(市、区)每季度组织一次案件集中评查,市司法局联合芜湖组织开展上下半年各一次市级案件质量评查,全市听庭1883件次、征询办案机关意见921件次、回访受援人1985人次、审查报送典型案例库案例33件例(被荐至司法部18件例),全年实现案件质量“三零目标”,即0投诉、0举报、0负评,进一步增强全市群众法律援助满意度。
应援能援 扩大群众法律援助首选率
首先,加强便民保障。一律免困难证明制,全面实行经济困难说明制,出台《宣城市法律援助个人诚信承诺实施办法》,规范个人诚信承诺制,对有免困难审查或不受困难条件限制证明材料的一律免说明,对特别情形的,如对涉灾涉难类援助申请进一步畅通“绿色通道”。全面完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作用,提升“宣城市法律援助半小时服务圈”品质,有效缩小“服务半径”,就近提供援助受理,全市乡镇街工作站、村居联络点100%覆盖。开展“前伸一公里”服务,在提供“网上办”“指上办”的同时,改“机构援”“窗口援”为“上门援”“到家援”,把受理现场“搬到”受援人家中,不仅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更将服务“前伸一公里”。
其次,加强经费保障。保障预算足额,全市各级财政充分保障法律援助经费,全部纳入地方预算,全年,共投入资金400.26万元。规范资金管理,统一由司法局财务部门严格按照资金使用管理要求,对资金实行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定期经费检查,第三季度开展法律援助经费专项检查并通报结果,重点检查资金到位、补贴发放、支出规范等情况,切实杜绝漏补、重补、少补、迟补、错支、挪用等现象发生。
▲受援人赠送锦旗表感激
再次,加强宣传保障。组织现场宣传,今年已组织律师、机构工作人员等走上街头、车站、广场或者深入企业、工地、乡村、军营、校园等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法和法律援助政策规定的宣传,共举办各类现场宣传活动50余场次。重视媒体宣传,安徽法制报、宣城日报、宣城市广播电台等媒体10余次以专题专版形式对宣城市落实法律援助法、推进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等开展公益宣传。强化日常宣传,基层站点地缘近、人缘亲,要求基层站点和法律援助中心服务窗口,使用标语、折页、宣传品、贴画、微信群等,不拘形式地深入村组、深入家庭,向群众、向咨询人全天候常态化宣传,进一步扩大群众法律援助知晓率。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谈到今后工作打算,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宣城市法律援助将始终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省司法厅的领导下,知重负重,奋楫前行,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服务,深入贯彻施行好法律援助法,“绝不让一位带着失望来的群众,离开法援中心时还带着失望走”,让困难群众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当事人共享法治阳光的温暖。(宣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