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们聚焦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平台服务、创新监管机制,公共服务和行政监管效能明显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效益显著增强。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年共完成各类交易额达638.89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工程建设类成交金额367.58亿元,采购类成交金额80.26亿元,产权交易成交金额10.39亿元,农村产权流转成交金额1.03亿元,国土交易成交金额141.87亿元,徽采商城成交金额1.25亿元,网上超市成交金额2.55亿元,其他类成交金额33.95亿元。
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公平公正。印发《芜湖市公管局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细则》,全面清理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开展全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制度规则类文件清理3次,全面梳理招投标领域是否存在违反公平竞争等行为,规范性文件数量压减至13件;建立招标计划提前发布制度、评标得分信息公开制度、企业合法权益补偿机制。制定《芜湖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全流程责任清单》《芜湖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文件“二十”不准》,确保招标文件编制合法合规、科学合理、符合需求,坚决杜绝“指向性招标”;新编《评定分离专用范本》《农田工程施工招标文件示范文本》《非政府采购货物招标文件示范文本》3个范本,修订《水利水电工程勘察(测)设计公开招标文件示范文本》等25个范本,在范本中明确不得随意变更项目经理、严格按照工期施工等要求,推进科学合理评标。
健全监管体系,确保规范严格。芜湖市公管局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加大对招标代理机构和评标专家的监管力度,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严格落实《芜湖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联合打击串通投标协作机制》,强化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案件会商、提前介入等方面的联动协作,与公安机关开展案情分析16次。会同住建、交通、水务、农业农村等行业监管部门开展标后履约检查,共检查项目55个,发现各类问题线索55个;对“陪标”专业户、围标串标“标王”予以坚决打击,“清风行动”专项整治工作期间,共发现各类案件线索17条,移送公安机关8件(已立案5件),行政处罚立案56件,不良行为披露11件。
提高服务质量,确保便利高效。先后完成国土电子竞价、数字见证、专家自助抽取、“皖事通—芜湖公共资源交易”、营商“芜优”大数据分析应用系统的开发运用;创新推行智能化辅助评标评审模式,完成智能化辅助评标系统开发,率先在工程建设领域先行先试;推进皖事通身份认证、不见面开标、远程解密、关键岗位人员实名制考勤,实现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掌上办”;加速电子证照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运用,与国家信息中心电子营业执照数据接口对接,累计超过900家投标企业使用电子证照参加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先后与江苏、山东、河南、广东、四川等地区签订《公共资源跨区域合作战略协议》,广泛开展跨区域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标证通”移动APP,陆续与嘉兴、南通、湖州等9家长三角区域地市移动CA的互认共享;进一步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异地评标常态化,2022年共开展远程异地评标项目802个,其中跨市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05个,交易额36.71亿元,共享评委资源192人次;跨省开展远程异地评标项目29个,交易额31.89亿元,共享评委资源147人次。
全面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加快推进银行保函、保证保险等方式缴纳招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工作。与国寿财险、太平洋保险等10家保险公司签订电子投标保函保单业务合作协议,全年共办理投标电子保函47582笔,担保金额146.08亿元,金额占比为47.63%;办理银行保函等非现金形式的履约保证金326笔,担保的金额为4.6亿元,金额占比为77.18%。进一步优化交易全流程,2022年市本级工程建设项目流转周期平均同比缩短9.48天。
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公正廉洁。坚持与招标人“见面”;坚持与代理机构从业人员和评标专家“见面”;坚持与投标人、中标人“见面”,倾听工作建议,建立健全争议纠纷调解机制。制定《市公管局党组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若干措施“责任清单”》,印发《市公管局关于领导干部干预插手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执法调查及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办法》,党员干部筑牢廉洁防线,拒绝干预、说情、打探交易信息或案情。将各科室2022年创新工作汇编成册,形成工作创新案例汇编,其中1篇案例被国家发改委《优化营商环境简报》采用。创建“健康公管”,推动机关环境整洁有序、精神向上向善、思想忠诚干净。
下一步。芜湖市公管局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全面提升工作效能,围绕“公平、高效、规范、廉洁”的工作目标和要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水平,优化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营商环境,为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黄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