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则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乡村治理的好与坏不仅决定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繁荣和稳定,也体现着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近年来,天长市司法局充分发挥参与法治乡村建设“主力军”的作用,找准司法行政助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职能作用,努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法治浇灌“富裕花”
孙长明是天长市杨村镇龙集社区的芡实种植大户,他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域资源,种植了近千亩的芡实。在信用村建设工作中,他被评定为AAA信用户。因为经营需要资金周转,他带着信用证到银行咨询贷款事宜,顺利得到了低息30万元无抵押的贷款。
天长市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党建+金融”模式,全域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评定信用村151个,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74个,信用户97118户、占农户数量87.2%,累计为1.2万户信用主体发放信用贷款32.87亿元、用信余额15.41亿元。通过开展“信用村(居)”评定、信用户评级工作,源源不断地为当地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有了金融活水,各个信用村居民拿上“产业兴旺”的画笔,在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描绘起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法治守护“和谐花”
“百姓评理说事点”“大校调解室”“好大姐调解室”“老支书调解室”“警民议事群”……在天长市石梁镇石街社区,有什么问题,群里问一下;有什么法律疑惑,“大校调解室”走一趟;对于村务公开问题有疑问,直接打开手机“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小程序,就能将公开公示事项了解得清清楚楚,更是能及时反馈、征求群众意见。以法治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安全感。
天长市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依托,积极打造“小、精、近”的便民普法宣传阵地,构建“农村普法便民服务圈”。目前全市174个村(社区)建有法治文化阵地,如法治宣传栏、法治长廊、法治广场、法治书屋、法治大讲堂等。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已实现滁州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覆盖,做到有阵地、有信息员、有标牌标识、有联络员、有登记簿、有图书角,通过主动问事、评理说事、定期议事、跟踪查事4个环节,积极搜集民情信息,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法治滋养“文明花”
天长市郑集镇向阳社区着力“法治、自治、德治”相融合,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和建议,制定了社区“小宪法”——居民公约。对违反居民公约的居民,建立专项诚信档案备案,在其本人、亲属及子女升学、参军、考录公务员等时作如实证明,目前已就殡改和秸秆焚烧工作、高标准农田改造工作等建档。尤其是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到田间地头实地协商,体现了有事好商量、自己的事自己做,改变了过去政府买单、群众不买账的现象,推动了居民自治的效果。
作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市,天长市全面推进村干部积分制管理工作,健全村级小微权力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并完善“清单+积分”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防治“小微权力”腐败行为,全面提升乡村治理的工作成效。2019年6月,天长市“清单+积分”防治“小微腐败”典型做法,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齐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