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象中的机器的轰鸣,没有想象中的尘土飞扬,迎面走过的工人,穿着制服,身上、脸上、帽子上都干干净净,从对面的窗户看过去,绿树掩映之下,罗河选矿厂几个大字隐约可见。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展示马钢矿业在加快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的典型经验和做法,4月20日,马鞍山市记协组织会员单位赴宝武资源马钢矿业公司罗河矿,开展了“感受绿色智慧矿山”集中采访活动。
罗河矿区总面积4.7592平方公里,探明铁矿石资源储量4.1亿多吨,其中铁矿3.8亿多吨、硫铁矿2900多万吨,且伴生铜、钒、硬石膏、磷、金、银等资源,铁矿石远景资源量有望突破10亿吨。为实现高效开采,罗河矿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思路,一期300万吨/年工程于2015年3月正式投产,2017年底全面达产。一期500万吨/年扩能工程于2020年底开工建设,力争今年6月底试生产。二期1000万吨/年扩建工程项目设计规划工作正在进行。
建矿以来,罗河矿持续开展绿化、亮化改造升级。截至目前,厂区绿化总面积超过6万㎡,种植各类苗木50余种,铺植草坪6.2万㎡,亮化建筑17处,标准足球场、生态停车棚、道路白加黑、安全文化园先后落成,矿区整体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20年初成功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2022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回头看”现场复核。马钢矿业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宼露森告诉记者,“我们立志打造天蓝水清、绿树、鲜花的矿区环境,坚持走生态环境优的绿色发展之路。以往的矿区脏乱差的形象在罗河矿是见不到了。”
近年来,罗河矿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及时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对风井口废石场、尾矿坝等处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同时对建设初期的临时尾矿库进行了闭库修复,改造成了靓丽的水系景观。
利用固体废弃物、废水等资源,井下废石不出坑,全部充填至采空区,实现废石零排放;井下涌水、选矿废水等生产废水全部循环利用,不外排,实现废水零排放;采用节能环保型选矿工艺,铁矿及伴生元素硫、铜等均得到充分利用;除生产工序建有除尘系统外,还建成600㎡和4000㎡环保矸石大棚各一座,内部配置雾炮除尘,实现废气有组织超低排放。2020年获批为安徽省节水型企业。
在创新驱动,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罗河矿成立了科协,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绿色升级,相继完成了磁铁精矿提质降杂、铜硫分离、除尘改造等项目,为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矿山高湿度浓度微细粉尘防治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小管径嵌套式”技术修复破损充填钻孔,成为全国首家在原有破损钻孔中嵌套新管道修复钻孔的冶金矿山企业。2020年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走进在罗河矿智慧管理运营中心里,整面环形墙上液晶屏不停地显示各种画面,摄像头实时监测着厂区的各个角落。矿区人员的实时位置、矿内环境温度、作业面情况等数据一览无余。“我们自建矿之初,便同步开展自动化、信息化的设计与建设工作,将逐步实现井下作业现场无人化、设备运维远程化、管理信息化。”罗河矿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高义军说道。
近年来,罗河矿以“少人化”、“集控化”、“一键化”为目标,重点推进智慧采矿、智慧选矿、智慧管理、智慧外协四大方面智慧制造项目。采矿系统通过智慧配矿、电机车无人驾驶、提升远程集控、智能一键充填等建设与融合,实现以“矿石流”为主线的装、配、运、提、填全流程智能化、集成化智慧产线管理。通过新增人脸识别系统,并与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充分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入井人员精准管控,人员信息识别率达100%;完成了近40公里的4G 、5G信号建设,实现了井下运输、出矿、破碎、提升等区域的全覆盖,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成功研究了井下电机车无人驾驶技术,并攻克了“一控多方式”自动无人驾驶的难题;定向开发斜坡道智慧交通信号系统,智慧调度106辆运输车辆,创造了高效、稳定、安全的运输环境。
随着罗河矿不断向绿色、智能、高质量方向发展,今年一季度,罗河矿累计生产成品矿44.05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25亿元,利润总额1.27亿元,经济增加值19.09%。实现了企业高质量发展一季度开门红。(吴江 记者 李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