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宣城市生态环境局召开保护生物多样性新闻发布会。该市加强对38个自然保护地管理和建设,科学分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
据介绍,宣城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全省重点林区之一,林地面积73.36万公顷。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全市现有野生动物433种,其中兽类20科58种,鸟类43科211种,爬行类动物9科50种,两栖类动物6科28种,鱼类19科8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扬子鳄、黑麂、穿山甲、梅花鹿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短尾猴、金猫等43种;维管束植物205科、943属、234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缕梅、南方红豆杉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华东黄杉、榧树等24种。
近几年,宣城市加强38个自然保护地管理和建设,科学分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对野生动植物重要分布区、原生境全面加强保护,特别注重候鸟大规模集群的越冬地、繁殖地、迁飞通道的保护。其中,在扬子鳄规范化管理与保护方面,该市出台了《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意见》等相关管理制度,全市投入整改资金6.4亿元,完成适宜扬子鳄生存繁衍栖息地增补工作,对扬子鳄核心栖息地进行了生态修复,创造扬子鳄野外放归条件,自2019年以来共成功开展了4次大规模放归活动,根据初步调查显示,野外扬子鳄数量已由2018年的300多条增加到1000余条。
此外,该市泾县、绩溪、宁国三地正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预计在1-2年内完成调查,形成最终成果,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目的就是摸清“家底”,整合信息,为将来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打基础。(记者 梅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