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当天,合肥,来自安徽边检总站的移民管理警察们满载一车的助学物资,再一次出发。此行的目的地:六安市霍山县漫水河镇道士冲小学。
7时30分出发,216公里,11时到达,奔赴一段与山里娃的“爱心接力”——这条山路,安徽边检已经走了20年。
20年爱心助学未停歇
漫水河镇地处大别山深处,是革命老区、红军故里。这里距离县城还有近50公里,山路崎岖,百姓进出极其不便。
曾经,由于在家务农不足以维持生计,大多数年轻力壮者选择外出务工。常年不能与家人团聚,父母与孩子的思念隔着大山,有的学生还曾因家境贫困濒临辍学。
“20年前,当时的李家河小学只有一栋破旧的教学楼,没有任何文体设施。” 时任李家河村第一书记万贵香说。
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自2004年开始,安徽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原安徽公安边防总队)响应“春蕾计划”号召,陆续将身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霍山县漫水河镇李家河、安家河、黄家湾、成田和道士冲等山区小学确定为“心连心、手拉手”爱心基地。他们每年在“六一”前后都会走进革命老区,开展暖心助学活动。
“我清晰地记得总站第一次到李家河小学助学时,给孩子们讲述国防教育课,大家满眼里的期待和兴奋,仿佛打开了通往未知世界的一扇窗。”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万贵香深有感慨。
20年风雨历程,20年初心不改。安徽边检总站累计捐赠助学金、教学用品、文体生活用品等各类物资达70余万元。与此同时,该总站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资助对象由上学期间的女童,拓展到正值学龄的男、女童;资助范围由小学生、初中生,扩大到高中生、大学生以及当地贫困户;资助项目由学习用品延伸到援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先后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爱心图书室”“情系老区娃、文化进大山”“山里娃看省城”等主题文化活动20余次,在努力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尽可能为孩子们送上精神“食粮”,为他们的视野打开一扇“看美丽中国、看美好世界”的窗口,1300余名当地儿童和群众受益。
走出大山的脚步不能停
“那是我人生中最困难的10余年,是叔叔阿姨们的帮助和鼓励,让我走出了泥潭。”2006年到2017年间接受安徽边检资助的何丽亚,至今仍心存感激。
2006年,何丽亚的父亲因病,无法继续务工,母亲也被诊断出患有重症,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何丽亚即将面临辍学困境。
“决不能让孩子没有书读”。在走访中得知消息后,安徽边检立即决定将原先不在受助范围内的何丽亚纳入重点帮扶对象,每年资助其4000元直至大学毕业。
2013年,何丽亚的父亲病故。次年,考上大学的她,一度十分犹豫,想要放弃学业,留在老家务农,照顾久病体弱的母亲。
“走出大山的脚步不能停”,安徽边检决定每年再另行捐赠1万元,不只确保她顺利完成学业,也帮助家庭渡过难关。爱心资助恰如春风化雨,让何丽亚全身心投入学习。如今的何丽亚,早已经从大学顺利毕业,并于2017年考入湖北黄石税务系统,成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
20年辛勤培育,20年桃李芬芳。越来越多像何丽亚这样的山里娃学到了知识,走出了大山,成就了梦想。一大批受助对象成为医生、老师、军人、警察以及当地的致富能手……从濒临失学到学有所长,这项义举悄然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爱的接力不断传递
以爱的名义奉献真情,以爱的行动回报社会。20年来,安徽边检队伍一茬接一茬更替,不变的是与山里娃的暖心“接力”,越来越多的民警辅警自发加入爱心志愿者阵营捐助行列,越来越多的受益者用自己的方式感恩社会。
2019年,女警王雪作为助学团队中的一员来到了安家河村,在得知山区小学生李紫怡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家庭条件较为困难后,她当即以私人名义和她结成对子,每年资助其顺利开展学业,她还多次将小李接到警营和家里做客,为她打气加油。如今,小李即将进入中学就读。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你撑把伞!” 2020年开始,回到母校的何丽亚作出了“持续20年,每年捐赠1000元现金及助学物资”的承诺,成为这场“爱心接力”中的又一新成员。
得益于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倾斜,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霍山县早已于2012年摘帽。如今的漫水河镇面貌一新:平坦宽阔的村村通道路,整洁有序的街道,醒目的村标,丰富多彩的文化墙,石斛、百合、灯笼椒等“土特产”被当地政府和群众做成了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得到了明显改善。
新的起点上,安徽边检的爱心助学之旅,仍在路上。(魏振军 宋一飞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