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人之间因“江湖救急”产生纠纷,法律与亲情发生碰撞时该何去何从?6月5日,记者从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法院获悉,该院成功调解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修补了原被告双方亲情裂痕。
原被告系亲姑侄关系。2015年,被告从事船舶运输行业,因业务发展急需更换航运船只,先后向姑姑借款共计45万元。被告向原告出具6张借条,双方约定利息及还款时间。后被告因经营不善,船只被抵押拍卖,无力偿还原告借款。讨债未果的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
接到案件后,承办法官了解到被告因资金困难无法一次性偿还借款,但双方对基本的法律事实充分认可,且双方当事人是亲属关系,有着良好的调解基础。
承办法官在征求双方调解意愿后,将双方约至家事法庭进行庭前调解。调解中,承办法官采取“背对背”说理释法方式,从法律、社会、亲情多方面多角度悉心做起双方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释之以法。最终,在承办法官的调解下,双方冰释前嫌,当场达成了分期还款的调解协议,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的同时也修复了受损的亲情。(记者 吴文珍 通讯员 高勤涵 肖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