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司法局近年来针对当前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多样性的实际,立足徽文化“和谐、善治、功效”三个关键词,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人民调解”“法治文化+人民调解”模式,通过以文化人、以法育人,将矛盾解决在群众家门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提炼“和”品牌。宣城市绩溪县是徽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和谐之源,“和谐、和美、和顺、和鸣”的“和”文化沉淀在他们的生活中、思想里。市司法局在走访调研、座谈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在全市推行“握手言和”调解模式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的实施意见》《宣城市深化“握手言和”调解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宣城市“握手言和”调解室工作制度》《宣城市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制度》等系列文件,同时结合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四荷(和)图”“百瓶(平)图”所蕴含的“家和外顺 百世平安”之意,提炼出“1234”调解文化:即一个“和”品牌——“握手言和”品牌。二种“和”内涵——家和外顺、国泰民安。三项“和”工作——和颜悦色,使其想“和”;心平气和,使其愿“和”;握手言和,使其真“和”。四个“和”目标——社会和谐、家庭和美、人人和顺、万物和鸣。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一县一品”,建设宣城独有的“头雁领航 雁阵齐飞”的调解品牌矩阵。
创新“和”阵地。立足“小创意、微改造、精提升”发展思路,指导各地将传统文化、法治文化融入“一县一所(司法所)一点(百姓评理说事点)一室(村居调解工作室)”三微建设中。如宣州区水东镇将皮影戏、郎溪县梅渚镇将跳五猖、旌德县版书镇将活字印刷、宁国市汪溪街道将元竹工艺、泾县黄村镇将文房四宝、绩溪县家朋乡将竹编文化、郎溪县建平镇将皖南大鼓等非遗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阵地建设中,让群众走进调解室,就能感受到“和”文化理念的熏陶,静心明智。目前,全市已建成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61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97个,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860个。同时,还延伸建设百姓评理说事点595个。2022年12月,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特设20万元专项经费,启动首批21个特色化“握手言和”调解阵地评选活动。
践行“和”理念。推动“和”理念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深度融合,配齐配强“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警”,优选聘用94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调解网络。指导各地根据矛盾纠纷的不同特点,运用“人民调解+综合治理”“人民调解+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等多种方式,盯紧重点人员、重点苗头、重点线索,突出重点领域、重点群体、重点时段,有效开展“人民调解为人民”系列主题活动,以“和衷共济”凝共识,以“和谐社区”强基础,以“和美家庭”传美德,以“和睦邻里”促融洽,以“和气生财”塑诚信,以“和乐共事”聚民心,推动“和”文化每调解一起纠纷,“和”文化理念就涵养一方群众,“和”文化思想就浸润一片水土。
通过立足“和”文化,优化“和”文章,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宣城调解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2022年,全市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2386件,调解成功22129件,调解成功率98.85%,其中家事类纠纷3657起、乡村振兴类纠纷1814起、城市生活类纠纷4785起、营商环境类纠纷1736起,全市民商事诉讼案有效下降,为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讯员 翟永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