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隆隆轰鸣,工人一派繁忙,这是坐落于凤阳县的某玻璃公司。很难想象,去年这里还是一个产品积压、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企业。昔日的困境企业何以“涅槃重生”、逆风翻盘?这得益于凤阳县人民法院“善意文明、放水养鱼、多方共赢”的困难企业执行处置模式。
企业断资临“绝境”
十几年前,该玻璃公司投资十几亿元,引进先进设备,投产后进行浮法玻璃基片生产,并提供衍生品研发,一度年产玻璃达860万重箱,年产值达7亿余元,企业员工近500人。
受疫情影响,导致产品无法销售、大量积压,资金链出现了问题。2022年,该公司无法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货款。某贸易公司诉至法院,并申请进行财产保全。最终,某贸易公司请求支付货款8995575元及相应利息的合理诉求获得法院支持。案件进入执行阶段,某贸易公司要求对查封的被执行人财产予以处置。
“放水养鱼”助重生
经过多次走访,执行法官发现处置容易,按照法定执行程序便可实施查封、拍卖、变现等措施,以拍卖的款项偿还债权。
由于玻璃制造行业的特殊性,其高温窑炉不能停止运转,否则再次点火的成本高达千万余元。窑炉的运转也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在此情况下,若直接拍卖,等于彻底断送了企业的生产自救能力。
然而,在企业提升产能的过程中,面临技术更新、因为不可抗力等因素给企业带来暂时性经济效益下滑乃至亏损,随之而来的资金链断裂等带来雪崩式的连环效应,导致企业陷入困局,该公司500名员工又该何去何从?该公司能否持续运营,不仅关系到实体企业的生存问题,还关系到大量工人稳就业的社会问题。
如何让执行有力度的同时更有温度?“竭泽而渔”不如“放水养鱼”。实地深入调查后,执行法官发现,被执行人某玻璃公司并未“躺平”,正在积极拓展销路,积压的产品正在逐步卖出,产能正处于逐渐上升阶段。
案结事了得双赢
变“单赢”为“双赢”。因势利导,本着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的原则,正确把握强制执行和善意执行的关系,执行局分管领导及法官将二者约到一处,“对簿公堂”的“生意伙伴”终于态度诚恳地坐到一起。被执行人率先拿出态度,对还款期限进行承诺。眼见着申请人略显犹豫,法官释明如果拍卖查封财产需要的时间成本以及在此情况下进入拍卖程序;极可能出现的一拍流拍、二拍降价造成被执行财产不能保值从而造成双方权益受损的情况。“与其涸泽而渔,不如放水养鱼,各退一步、共克时艰。”执行法官说道。从双方当事人存在长期合作基础出发,法官充分阐明疫情后复工复产的重要性,明之以理、释之以法,分层次、多方位进行调解,听罢,申请人思想有所转变,经过多轮协调,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被执行人得以“喘息”。随着最后一笔款项打入申请人账户,该案执结。
“我们企业能浴火重生,得益于凤阳法院‘善意文明、放水养鱼、多方共赢’的困难企业执行处置模式,这让我们外地投资者对凤阳的营商环境软实力更有信心。”近日,该案中被执行人玻璃公司的工作人员将锦旗送到执行法官手中。
纠纷解了,企业“活”了,案结事了的同时真正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记者 唐欢 通讯员 彭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