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命之翼、经济发展活力之源,法治则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企业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近年来,芜湖市委政法委高度重视法治营商环境建设,特别是2022年初省委“一改两为”大会后,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用司法保障民生,用法治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法治”当先,“服务”托底。芜湖政法系统不断加强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成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动签署《南京都市圈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盟合作协议》。同时,全面推开涉案企业合规工作,成立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管理委员会,严格规制随意毁约、恶意逃债等损坏企业合法权益行为,全力保障芜湖高质量稳固发展。
区块链延伸 搭起为企服务“连心桥”
芜湖市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若想发展快,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后疫情时期,因疫情引发的劳动争议、合同纠纷、餐饮、旅游等案件不断增多,芜湖市政法系统为减轻民营企业在诉讼方面的成本和负担,他们在“12348”安徽法网服务平台开设法律服务店铺199家,提供法律咨询及公证、仲裁等服务产品2188件,主动当好企业的贴心法律顾问。
法治不仅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最好的核心竞争力。为推动商圈内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无为市法院创新打造“法院+工商联”多元解纷格局,运用平台思维,“一元主导,多元化解”,努力构建“无讼商圈”,推动涉民营企业纠纷就地消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大量的存证需求,为此,该市委政法委积极推动成立全省首家金融巡回法庭,完善“区块链+诉源治理”机制,让区块链技术从法院端向企业端延伸,帮助金融机构自动存证。目前,已累计为价值611亿元电子合同提供“证据保险”。
提供法治保障 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芜湖市先后推出《芜湖市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招商引资合同风险防范指引》《投资尽职调查指引》等制度机制,加快推进“芜湖市惠企政策网上超市”二期工程建设,升级打造全省首个“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监管信息系统”,对项目洽谈引进、研判评估、决策签署、履约落地、跟踪服务提供全流程指引。同时,建立政策文件库,推动所有公共政策上线政策超市,使政企之间沟通“零距离”。通过数据协同、信用承诺、在线兑付等模式,推动企业在线申报“零材料”、审批“零人工”、在线兑付“零等待”,累计兑现惠企资金24亿元。
“法治良好”已成为该市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标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赢得企业来芜投资兴业的口碑,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据悉,前不久,某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入选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典型案例,有2个案件入选全省助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不断创新机制 勠力提升安全感、满意度
以人民群众的评价为第一评价,以经营主体的感受为第一感受,真正做到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芜湖政法系统全面推行“多中心联合办公、多部门联动调解”模式,实现“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运行、一揽子解决”。
芜湖市公安机关推出有事即办、急事急办、难事特办、遇事网办、实事新办,在致力营造最优营商环境上,不断推陈出新、迭代升级,用速度、力度、温度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日前,无为市公安局洪巷派出所户籍民警收到一份来自南京的快递,打开一看,是一面印有“真心为民办事,倾心为民解忧”的锦旗,落款为“市民张芬”。原来,在南京打工的张芬,其女儿户口簿上姓名和《出生医学证明》上姓名不一致,无法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于是电话联系了洪巷派出所,民警通过多番调查了解,最终为远在南京的张芬女儿补录了名字,并协助其办理好户籍迁移手续。
近年来,芜湖市政法系统积极构建党建引领的常态化、智慧化、精准化新时代群众工作机制,推动在全省率先建成4000多平方米的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置公证、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服务窗口12个,开展“千名干警进万家”“四员一律”进社区等活动,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组织开展涉法涉诉信访“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活动及信访积案“百案攻坚”“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实体化解10年以上信访积案24件,5年以上信访积案31件,一批“骨头案”“钉子案”得到彻底解决。
如今,芜湖市委政法委持续推进法治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既当维护企业合法正当权益的“护航者”,又当服务群众的“店小二”。经济社会发展,有赖于法治赋能;百姓平安福祉,靠的是法治守卫。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让法治精神浸润人心,既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更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者 黄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