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合肥市发布《合肥市2022年标准化发展状况白皮书》,全面阐述2022年合肥市标准化工作总体概况和发展成果。记者了解到,去年合肥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入推进标准化改革,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科创名城、产业名城、巢湖名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更加有力支撑,为高质量发展更添成色。
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
科技与标准化互为支撑、密不可分,科技创新助推标准水平不断提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去年,合肥市标准化建设与科技创新互动更加深入,持续助力打造科创名城,全市在量子研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领域,持续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推广,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4项、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9项。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去年,合肥市共有通用机械装备、动力电池、环境保护技术与装备3个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项目获批筹建,安徽省云计算、蔚来汽车、智能家电、聚氨酯复合材料4个省标准化创新中心项目获批创建,技术标准创新能力更加夯实。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合肥市还围绕检验检测、高标准市场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产品服务质量标准、审查评定、认证认可等领域,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3项、行业标准5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标准2项、省地方标准14项、团体标准15项,营造优质的对外开放环境,助力打造活力之城。
严标准引领高质量产业
制定和实施标准能为产品和服务质量提供判定依据,确保产业优质发展。如今,“产业未兴,标准先行”已经成为产业科学发展的方法论,制定和实施标准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去年,合肥市标准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不断助力打造产业名城。全市主导和参与制定农业领域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4项、地方标准74项、团体标准10项,各类农产品基础标准、农业产业链配套标准更加健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生积极效应。工业方面,标准研制向更多领域、更高端延伸,全市主导和参与制定工业领域国家标准137项、行业标准47项、地方标准11项、团体标准180项,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企业标准化意识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主导和参与制定服务业领域国家标准62项、行业标准16项、地方标准203项、团体标准14项,为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促进服务消费升级、扩大服务业改革开放提供重要支撑。
硬标准支撑城乡新变革
标准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器”,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利器”,更是支撑合肥城乡新变革的“宝器”。
去年,合肥着力推动标准化为城乡建设和社会建设打造样板,助力打造幸福之城,全市主导和参与制定乡村振兴领域国家标准5项、地方标准6项,标准范围包括农村文化服务、农村公路建设、乡村道路绿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振兴标准体系逐步构建。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也逐步完善,全市主导和参与制定新型城镇化领域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5项、地方标准26项、团体标准11项,涉及市政工程建设、建筑风貌设计、工程质量验收、公路绿化管理、智慧工地应用等领域,标准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力持续提升。
此外,全市主导和参与制定政务管理领域地方标准13项、团体标准1项,涉及公共资源交易、政务数据管理、便民热线运行、企业登记服务、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等,政务服务事项管理、政务服务实施和评估评价更加规范发展。社会治理标准化助力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全市主导和参与制定社会治理领域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17项、团体标准7项,全面助力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规范化。(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