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弘扬和传承老区人民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8月19日,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厅、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大会在六安市召开。省委书记韩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康绍忠和省领导虞爱华、陈舜、张韵声、张曙光出席会议。
65年前,在党的领导下,安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完成了一项伟大的治水壮举。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设计灌溉面积1098万亩,润泽皖豫两省4市17个县区近1200万亩土地,五万里人间天河由此诞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历时14年的淠史杭工程建设展现了六安人民“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风貌。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这曾是六安历史的真实写照。为了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安徽人民积极投入治淮工程建设。1958年8月19日,时任淠史杭工程总指挥赵子厚,在横排头工地上挖下了第一锹土,由此揭开了这场历时14年的伟大工程序幕。
淠史杭工程施工难度之大、作业环境之险、兴建历时之久、要求标准之高,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据统计,10米以上的深切岭98处,最长3公里,最深25.6米;10米以上高填方48处,最高填高19.2米;最长的将军山渡槽全长894米;支渠以上各类建筑物6万多座;中小型水库1200多座、塘坝20多万座。
面对如此艰难的一项工程,六安人民没有选择退却,而是以逢山开路的勇气、逢旗必扛的决心,以日最高上工80万人的壮举,完成了6亿多立方米的土方工程。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堰,形成了“长藤结瓜”式的工程体系。
据统计,为建设大别山区大型山谷水库、淠史杭工程和沿淮行蓄洪区,皖西革命老区总共淹没了50万亩耕地,搬迁了50万户居民。
据了解,灌区内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白莲崖六大水库建成以来,已累计为淮河、巢湖拦蓄1500m³/s(流量)以上的洪峰200多次;灌区内渠系发达、连通河湖,有力保障了行洪畅通。据统计,淠史杭灌区年均防洪减灾效益超过4亿元,防洪保安作用十分显著。
65年来,淠史杭灌区累计灌溉供水1786亿立方米。全省1/10的国土面积,生产了全省1/5的粮食,奠定了安徽粮食主产省的重要地位。霍邱县稳居“安徽产粮第一县”,连续10多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县标兵”荣誉称号。
六大水库蓄积的70多亿方优质水资源,为六安、合肥等城市和灌区内近100个乡镇提供了优质可靠的水源,保障了近14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满足了全省1/4人口的用水需求。
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考察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切实发挥好工程防洪、灌溉、供水、生态等综合效益,更好地造福老区群众。沿淮行蓄洪区建设、杭埠河治理、淠河防洪治理、史河防洪治理……一大批水利重点建设项目相继落地,累计投资超100亿元。2022年,该市水利建设考核位居全省第一,入列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先后投资85亿元,探索建立水管家、水当家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六安模式”,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多项殊荣。(记者 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