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记者从宣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宣城市聚力“一城五区”打造“交通强市”,交通海事水路运输加速扩能升级。以芜申运河为主要出口,水阳江航道为主骨架,以汪联河、南漪湖、郎川河等为支航道,组成总里程423公里的航道网。2022年实际完成港口吞吐量1232万吨,完成水路货运量15136万吨、货物周转量8035200万吨公里,居全省第二。
通江达海,航道承载潜力初现。宣城市建成22条航道,总里程423公里,其中三级航道芜申运河宣城段10公里、水阳江航道44公里、四级航道汪联河6公里,实现60公里高等级航道从无到有,可常年通航1000吨级船舶。皖苏协同疏浚芜申运河,使芜申运河皖苏交界至沪浙地区的航程缩短100公里。5月底汪联河视频监控项目完成,实现宣城市高等级航道数字视频监控全覆盖。
宣城市以宣州综合码头、定埠国际物流码头为两核,姚湾、凤联、定埠作业区为三区,北山、梅渚、海棠湾作业区为补充的港口体系(两核三区三补充),宣城港共规划岸线19628.5米,并调出部分项目永农面积约19.4028公顷,建成宣州、郎溪、宁国、泾县、南漪湖5个内河港区,29个千吨级泊位(宣州综合码头4个、汇金物流码头3个,汪联河北山物流码头9个,定埠综合码头4个,广利川码头9个),为宣城市水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宣城市开启船舶转接“绿色通道”,船舶档案从海事管理平台转接后,直接开展吨位复核、图纸审查。在全省率先开展船舶建造检验“两优两减”试点,通过合并程序、视频核实等方式,缩减环节5项,试点开展以来共建造检验船舶22艘,平均节省时间30天。在全省率先推广“零接触”船员证书换发,制作单页、走访企业,通过微信进行点对点推广,以网上申请、短信通知、快递直达的方式改变过去船员办证走纸质流程、前往发证机关现场办理的历史,让常年在外的船员享受到异地换发证书的便利,自去年5月份推广以来,办理“零接触”船员证书换发500余份。
宣城市全面落实绿色交通发展理念,紧紧盯住港口、航道及船舶三要素,一手紧抓水运产业经济发展、一手紧抓生态环保工作落实,以“二开展、二加快”为抓手,推动绿色水运发展,我省首个“零碳码头”“零碳船舶”落地宣城。同时,该市还开展开展船舶和港口污染物专项整治。督促港口配置4色垃圾桶,注册“船e行”信息系统,实现了船舶污染物全过程电子监管,港口转运处置率接近100%。目前,各港口码头均配备了车辆冲洗污水收集管网和三级沉淀池、接收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油污水收集装置,共198个(套)。(记者 梅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