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安徽法制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先进的技术成果、优质的创新平台、高质量的重点项目……9月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3年来,蚌埠片区聚焦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大力推动开放平台融合发展和区域性对外通道建设,产业发展和开放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在国内率先开发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高阻隔水汽薄膜与AMOLED封装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转换率19.2%,刷新世界纪录……”蚌埠市市长马军介绍,三年来,蚌埠片区聚焦五大产业,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同时,打造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10家、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6家。凯盛AGM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工信部“双跨”平台。今年,蚌埠创新馆正式开馆,蚌埠科技大市场正式运营,技术合同登记吸纳额114.03亿元,输出额81.52亿元。
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蚌埠片区累计建成投产59个项目,正在加快推动5GW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及电池组件生产基地项目、凯盛科技超薄柔性玻璃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获批2023年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康宁药玻、凯盛君恒等一批头部企业投资落户。片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3342家,年均增长50.3%。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7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家,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7家。
三年来,蚌埠片区聚焦“带动沿淮、辐射皖北”工作任务,大力推动开放平台融合发展和区域性对外通道建设,自主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省级、市级制度创新成果31项和84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经验获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推介。累计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38家;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43.18%,2023年上半年跨境电商交易额4.56亿元,同比增长126.5%,增幅居全省第3位;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累计交易额突破1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5.13亿元。
蚌埠片区还发挥枢纽作用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推进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建设,开行蚌合欧货运班列,开通蚌埠至上海、宁波、连云港、南京铁海联运,稳定运营蚌埠至上海、宁波外贸集装箱航线;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吞吐量22.2万标箱,年均增长29.17%;铁海联运到发外贸重箱17234标箱,年均增长33.78%。同时强化综合服务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挂牌成立蚌埠片区仲裁中心、人民法庭、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计划出台《蚌埠片区管理办法》。成立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皖北分中心;推出“园区贷”“科技贷”无实物抵押担保融资模式,已解决企业融资需求5800万元;建成运营上海虹桥品汇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实现交易额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