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芜湖市积极探索创新,在审计整改全过程闭环管理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审计整改成效,做好审计工作“后半篇文章”,加快完善“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有力推动审计整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创设“3141”工作法,即体制上实施“三级调度”,认定上细化“一套标准”,机制上实行“四色管理”,技术上开发“一个系统”。 着力打造审计全过程闭环管理链条,使审计各个过程“环环相扣”、全链衔接。
“三级调度”,动真碰硬抓整改。芜湖市政府每年召开两次审计整改工作调度会,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研究部署。其中,对重点难点个案问题,适时召开审计整改专题调度会,破解问题、制定政策、明确措施、落实责任,推动问题解决。审计机关跟踪调度,根据审计文书所查出的问题和审计意见建议,在5日内分解形成“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按月常态化跟踪调度。对重点部门、重点单位、重大问题,市审计局负责人现场调度,指导、督促检查整改工作,发现重大疑难问题,提交市政府调度。整改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调度,对照“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措施、时限、目标要求及责任人,形成“任务清单”,逐项整改销号。发现自身难以整改需统筹协调的问题,提交市审计局或市政府进行调度。
“一套标准”,破解难题促整改。为解决审计整改过程中认定标准不统一的难题,提升审计整改质量,2020年该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标准认定办法,2023年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办法,增强可操作性。根据整改进度将审计查出问题予以分类,明确已根据审计意见全部落实到位、已按审计决定执行等8种情形为已整改,同时收集、整理各类常见问题,制定整改分类指引,细化了48个具体问题的验收标准。依托审计整改管理系统,规范整改认定程序及督促检查等工作,逐一明确整改责任单位,编制任务清单、提交整改方案、申请延期、提请销号以及审计机关发布问题清单、审核验收、销号认定等各环节工作流程、方法步骤、人员权限。
“四色管理”,持续发力。芜湖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审计整改“绿、黄、红、白”四色管理机制,依托审计整改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进度按照不同时间节点赋予相应颜色标记,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审计机关根据问题颜色变化采取不同督查方式,构建全链条管理闭环。
审计报告规定的整改期限为“绿色”整改期。在出具审计报告等审计结果文书后,芜湖市审计局将“问题清单”录入审计整改台账,将问题标记为绿色,由相关科室跟进督促。整改责任单位坚持边审边改,力争审计发现问题在绿色期内整改到位。
“绿色”整改期届满前,整改责任单位对部分短期难以整改到位的问题提出延期申请,说明延期理由、延长时间及对应措施。审计机关审核同意后,未完成整改的问题进入“黄色”预警期,按月调度督促,强化跟踪指导,努力推动问题在“黄色”预警期内化解。
“黄色”预警期满后,整改责任单位仍未完成整改的问题列入“红色”督办期,市审计局向整改责任单位下达《审计整改督查催办单》,并向市政府专题报告,市政府适时调度,对重大疑难问题,市审计局联合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挂牌督办。对照审计整改认定办法,严格审核认定,符合要求、已整改的问题标记为“白色”,予以“对账销号”。
“一个系统”,赋能提效。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在全省率先建成审计整改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审计整改感知、调度、分析、处理的一体化、智能化管理。坚持需求导向,针对审计整改中存在的发现问题多、电话催办和上门检查效率低、台账资料手工处理慢、沟通不顺畅、数据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在省厅指导下,先行先试,建成审计整改管理信息化系统,将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审计决定等审计结果文书反映的问题、建议,编制形成问题清单纳入系统管理。今年3月,该系统全面投入运用,目前正在向县市区推广。
此外,依托信息化系统,实现审计机关与整改责任单位实时交互。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机关在系统上创建整改项目、上传审计报告、编制问题清单。整改责任单位对照要求,形成任务清单,逐条上传整改支撑材料。审计机关相关人员逐一审核验收,双方可实时掌握了解各环节情况,实现全链条数字化、动态化管理。在绿色或黄色转红色督办期前的第1、3、15天等重要节点,系统自动向审计组组长(主审)、整改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等发送手机短信提醒,提示关注整改落实情况,提醒待办事项。把过去人工统计分析交由系统自动处理,智能化统计分析整改成果,以图表形式展示问题金额、处理结果、成果利用情况,按月、季、年综合分析整改情况。同时电子化记录整改材料,实时归集文书材料。
芜湖市自“3141”工作法实施以来,审计整改工作组织领导更加有力,认定标准更加合理,管理手段更加智能,整改效率显著提升,入选全省审计机关首辑创新案例及芜湖市政务服务改革创新优秀案例。(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