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老师到检察官,从检察官到法官;从刑事审判到家事审判,从家事审判再到金融审判……每一次的成功转型,背后付出多少努力,只有他自己知晓,而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忙碌又健谈、专注且严谨。走近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滨湖人民法庭庭长马峰才,既惊讶于他履历之丰富,更被其坚守的精神深深触动。
“冷面法官”的热心肠
第一份工作是中学老师,马峰才并没有想象过自己今后会和法律结下不解之缘。偶然的机缘,法律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于是辞职深造,进入西南政法大学攻读法学。毕业后顺利考回家乡的检察院,成为一名公诉人,每天与刑事犯罪打交道。回想起来,马峰才觉得自己选择考进包河法院,是因为“执槌办案”的念头始终都在。2010年开始,在包河法院刑事审判岗位上,一干就是7年。7年里,他审理的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一百个示范法庭”;被省高院评为“全省法院十大优秀庭审”……荣誉虽然很多,但是最让人难忘的应该是收获了一个业界盛传的外号“马二哥”。
曾经办理过一起涉嫌组织卖淫案,被告人的亲属通过各方关系找马峰才说情。马峰才一口回绝后,这名亲属还找到马峰才的住处,在小区外打电话威胁。因为担心家人安全,马峰才选择住在院里,直到办完案件。眼看法官软硬不吃,被告人亲属写信给尚在看守所羁押的被告人,信内称,遇到了一个油盐不进的“二青头”法官,只能认倒霉。这一小插曲在公检法系统流传开来,于是就留下了“马二哥”的美名。
在刑庭的岁月,马峰才眼中只有案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争做到不枉不纵,“手持利剑,应当铁面无私,方能匡扶正义。”热血而坚定的语气,仿佛他正在那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
做过老师的马峰才,在审判工作中依然怀着救赎教化之心。
曾经审理的一起诈骗案,被告人王某是医学在校生,因炒期货失败,编各种理由向亲戚、同学、老师借钱,并承诺高额利润,涉案数万。案发后,从侦查到起诉被告人始终零口供,拒不认罪。在提审以及阅卷中,王某对指控事实没有异议,但是坚称自己没有诈骗,只是投资亏本,对案件定性不认可。马峰才用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充分听取王某的辩解,也对这个医学高材生心怀惋惜。如何化解矛盾?如何让他认罪服法?马峰才连续在办公室睡了数天,判决书中,在“零口供”基础上进行了长达3000多字的说理论证,认定被告人构成诈骗犯罪,继而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宣判后,被告人王某认罪悔罪,并主动提出放弃上诉,受害人也因此抚平了内心伤痛,均表示充分尊重法院的判决,相信法律的权威和公正。当年该份判决先后获得省市十佳裁判文书,并被省高院授予三等功。
创新高效金融审判
到滨湖法庭任职半年时间,作为金融审判团队的负责人,马峰才快速找准定位,严谨审慎确定金融审判质效提升的重点突破环节。
滨湖新区设有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该基地已汇集14家总部级银行综合基地、20家总行或分行级金融机构,以及60余家知名金融外包企业。近年来,金融纠纷日益增多。金融审判团队员额法官2人、法官助理4人、书记员7人,2023年新收11395件金融及类金融案件,审结10928件,结案率达到95%以上。
案件量不断上升,审判人员有限,马峰才和团队决定把工作重心向后延伸,在诉前调解上做文章,在司法服务、判后释法上发挥能动性。
几个月时间,通过调动诉讼案件中原告银行的积极性,压实银行的诉前调解责任,从而提升调解质量和效率。同时,优化调解机制,将进驻的省金融调解委员会固定为轮值制度,确保每天都有调解员现场调解,发挥实质性诉前化解的作用。对于批量的信用卡纠纷中,找人才是关键。滨湖法庭尝试以诉前财产保全,冻结被告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方式叫醒“装睡”的欠款人,帮助银行打通催收路上联系不到被告这个“堵点”。果然,30%左右的被告主动联系法院、联系银行,积极现身应诉。面对面,调解员介入。调解成功后,再由金融调解委员会出具调解协议,法院对调解内容核实后进行司法确认,出具调解书。
目前,滨湖法庭内设五个金融调解室,引入金调委调解、公证处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等多个调解组织,法庭同时设立了“共享法庭”,成为银行、律所参与诉前调解、诉源治理的主阵地,力争使金融纠纷不成诉、不上交、不反弹,简单的案件不出银行、不出律所。
虽然到滨湖法庭时间不长,马峰才已经给辖区金融企业、合肥律协授过课,也给有关金融企业发过司法建议,结合具体案件要求加强风险防控,加强助贷机构的资格审查,均得到辖区金融企业良好有效反馈。
工作中,他有自己的法律逻辑,就是如何正确把握公平与公正的关系,尤其对金融借款合同,只做形式审查远远不够,从实质上把握,为底层百姓把好公正关,才能够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个案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马庭长有教师的儒雅,也有刑事法官的耿直,他办案原则性强,善于创新,而且一旦工作起来完全忘我。”程大光是金融审判团队的另一名员额法官,回想半年来的金融审判工作,整个团队没有在天亮的时候下过班。
用心裁判温情守护
如果说马峰才在刑事审判中有凌厉的一面,那在未成年审判、家事审判中,又展现了他温情而睿智的一面。
在未成年审判岗位上,马峰才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基本原则。在被告人小吴盗窃一案中,17岁的被告人小吴孤身一人来到合肥打工。2013年7月凌晨窜至合肥某商场,窃取香烟、电脑等财物价值近万元。马峰才通过社会调查发现,被告人小吴3岁时,父亲离家出走生死未卜,母亲改嫁他乡至今杳无音信,祖父母也相继去世,小吴只能与外祖父母相依为命。在小吴初中尚未毕业时,唯一的依靠也撒手西去。最令人震惊的是,看守所在体检中发现小吴是艾滋病患者并呈现“阳性”,而且出现症状。
这是一个简单的盗窃案件,判决并不难,但马峰才觉得这个案件不能一判了之。马峰才撂下手中厚重的卷宗,通过“114”查询到小吴老家民政部门的电话,并以此为线索先后联系了共青团、妇联、疾病控制中心,以及国家、省、市、县四级民政部门,试图给小吴找到一条求生之路。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民政部门明确表示愿意对小吴出狱后的生活、治疗作出具体的安排。“办未成年人案件,都是心痛的过程,越投入越为他们惋惜。”之后的马峰才先后担任辖区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走进未管所给未成年犯普法、判后回访,用自己的真心守护挽救误入歧途的“幼苗”。
●法官感言:
冷冰冰的文字里,蕴含着活生生的正义。法官要胸怀良知,心存敬畏,把目光穿梭于事实和法律之间,努力探寻至真、至善、至美的司法裁判之路。
(记者 唐欢 通讯员 唐瑾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