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北市以矛盾纠纷就地实质化解为目标,以强化解纷队伍建设为抓手,探索实施“建、育、树、强”工作法,着力培育一批懂治理、会治理、善治理的“枫桥经验”传承者和践行者,推动全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近三年来,该市排查各类社会矛盾纠纷4.55万件,化解4.52万件,化解率99.34%。
分门别类“建”队伍。立足矛盾纠纷上行、外溢规律,坚持全域解纷“一盘棋”,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解纷队伍体系。建优“专业队”。鼓励引导48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142个特邀调解组织、13个律师调解队伍等资源充分融入市、县两级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努力让重大矛盾纠纷解决在县区、终结在市域。建强“主力军”。建立镇街综治中心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积极打造以31个镇街人民调解组织、37个警民联调室、54个法官调解(工作)室为主体的专职调解队伍,确保矛盾纠纷在乡镇层级得到实质化解。建活“前哨站”。在全市划分网格3777个,打造“百姓说事点”“说事拉理室”520余个,广泛发动基层党员干部、网格员、“五老”人员等力量参与,推动矛盾纠纷早排查、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选贤进能“育”英才。健全选人、育人、用人等机制,确保专兼职调解员政治合格、熟悉业务、热心公益、公道正派、秉持中立。严格标准选贤人。综合考量年龄、知识构成、群众威望等要素,选任专兼职调解员3118名,确保镇街配备2名专职调解员,村居至少配备5名专兼职调解员。强化培训育能人。推深做实“十百千”工程培育计划,分级分类举办培训班322期,组织开展调解技能竞赛、案件质量评比等活动123次,努力在精准施训中练就调解员的“宽肩铁臂”。示范引领带新人。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发挥好“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王士宏、雷云等优秀调解员“传帮带”作用,通过跟班轮训、实战教授,培育了“兵哥”“百事通”“茶博士”等众多民间调解能手,铺就调解人才成长“快车道”。
守正创新“树”品牌。持续深化创新实践,培育了一批彰显地域特点、文化特色的解纷队伍品牌。打造茶文化调解品牌。创新将临涣镇茶文化融入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组建“一杯茶”调解团队,设置20余家茶馆调解室,发展义务调解员50余人,推动当事人在喝茶谈事中纾“法结”、解“心结”,绘就了靓丽“枫”景。打造个人调解品牌。坚持用群众智慧解决群众问题,培育了“老贾工作室”“雷云说事拉理室”等一批叫得响的个人调解品牌,得到省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打造专项调解品牌。成立以律师、公证员为主体的15个“专项工程调解室”,有效化解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突出矛盾纠纷630余件。注重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重大矛盾纠纷调处作用,因案施策解决61个房产遗留项目,惠及群众12.78万人。
多措并举“强”保障。坚持综合施策,强化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有效激发解纷队伍干事创业活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调解员管理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等级评定和续聘的主要依据。三年来,共评定优秀调解员146名,解聘5名。健全荣誉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荣誉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推动形成见贤思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全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队伍中有12人获国家级表彰,4人获“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称号,56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强化经费保障措施。制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经费保障办法,按照简易、一般、疑难复杂、重大四类矛盾纠纷以绩定补。三年来,累计发放补贴近370万元。
(本报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