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走进全市首个社会治理创新服务中心,1月18日,记者跟随“善治护长安 共建温暖家”青浦采风行发现,前来解决矛盾纠纷的群众并不多。记者获悉,该镇大量调解工作已前移至村居,许多矛盾未出村居就已妥善化解。被誉为“东方之花”的调解工作,在赵巷镇开出不一样的“枫”景。
“聊着聊着矛盾就解决了”
近年来,作为上海东西发展轴和“长三角数字干线”上的重要节点,赵巷镇人口结构复杂、居民多元价值追求叠加,对赵巷镇基层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3年4月,赵巷镇综合治理中心全面升级,全市首个社会治理创新服务中心正式落成。通过整合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资源力量,采用“分级式问诊”,即:由村居“首诊”,复杂问题转至镇级“会诊”, 形成一个能办事、办成事的“中央处理器”,实现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少跑一里路、只进一扇门、解决一揽事”。
记者看到,赵巷镇社会治理创新服务中心大厅分布着矛盾调处、人口管理等7个窗口和“三所联动”调解室等特色区域。进门处右手边的挂号机上,7项服务在电子屏幕一一展示,来访人员只需点击所需服务,便可凭“挂号单”进行精准的问题导流,到不同窗口寻求帮助。
实际上,前来社会治理创新服务中心解决纠纷的群众并不多,这还要得益于赵巷镇打造的“巷心·客堂间”微治理模式,很多小矛盾在村里“客堂间”就能化解。中步村村民组长伍老伯家的“客堂间”就曾调解过村民间的菜地纠纷,他回忆道:“我跟他们说,你们不要吵,有问题放在桌面上讲,能解决的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聊着聊着矛盾就解决了。”
“客堂间”是村民闲谈的一种非正式组织形态,在青浦农村早已广泛存在。目前,全镇共建成“巷心·客堂间”76家,实现村民小组全覆盖,成为赵巷镇紧密联系群众、创新社会治理的法宝。
只进“一扇门”解决“一揽事”
按照“分级式问诊”,有些尖锐矛盾无法在“首诊”中得到有效解决。朱某某于2000年出生,在2023年大学毕业办理劳动手册时才得知,自己的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朱某某家属要求居委会补偿上海农业户口享受的政策福利。社会治理创新服务中心窗口受理后,立即启动三所联动机制进行“会诊”。
由于第二轮土地承包是从1999年起至2029年,朱某某出生时已无地分配。因此,朱某某家属在谈及土地费索赔时,情绪十分激动:“这样的政策是不合理的!”人民调解员见状当即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快速稳定好一家人的情绪。随后,律师耐心解释:“《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的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承包地以户为单位,在承包期内,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调整承包地。”最终,在土地费方面,朱某某和家属予以认可。
双方本约定次日签订协议,然而朱某某家属又对学校出具的免餐费金额提出了异议。居委会负责人与朱某某家属各执己见,调解也陷入僵局。朱某某家属称:“不解决诉求我们就要到居委会堵门!”这一举动引起在场民警的关注,立即发挥公安机关执法的权威震慑力,对其进行口头警告,从而推动整个调解过程理性、有序推进,直至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
对此,赵巷镇党委(政法)副书记沈健表示:“社会治理创新服务中心起到了一站式调处、整合化联动、全链条闭环作用。朱某某一家只进了‘一扇门’,就解决了‘一揽事’,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次。”
将邀请更多部门做“自家人”
自2023年5月启用以来,赵巷镇社会治理创新服务中心共受理矛盾纠纷35起,环比同期全镇矛盾纠纷减少10%;成功调处23起,调解成功率66%,环比同期调解成功率增长15%;矛盾上行情况大幅减少,中心接待各类来访群众环比同期下降了约70%。
作为全镇“疑难杂症”的集散地,社会治理创新服务中心还邀请区公安局、区法院、区检察院、区人社局入驻,作为矛盾调解的内生力量。后续,中心还将就矛盾纠纷多发的领域,邀请更多相关部门入驻,成为“矛盾调解自家人”,继续“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做深做实。(安徽法治报记者 陆慧敏 齐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