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直通两会】三位厅局长回应民生关切
来源: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文珍 阅读量:10000 2024-01-26 11:11:50

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文珍)1月25日上午,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后开展第三场“直通两会”活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军、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冯克金、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围绕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就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乡村振兴等热点话题,回答记者提问,回应民生关切。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军:“七个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在科技强省方面,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建的、建成的大科学装置总数居全国前列,“人造太阳”装置、“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等取得新突破,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新获批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总数居全国第5位;累计揭榜国家新一轮“全创改”任务16项,居试点省市第3位;“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相互赋能,科创、融创、共创的氛围日益浓厚。

在制造强省方面,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第4位,助力整个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2位,汽车“首位产业”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长20%,连续24个月保持18%以上的增速,占全部投资比重超过31%。

在生态强省方面,大力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节能诊断入选全国“双碳”典型案例,可再生能源累计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44.6%。

在农业强省、人才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方面,也亮点频频:“中国好粮油”产品40个,居全国第2位;人才总量超过1270万人,已成为人口净流入省份;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启动建设,合肥大学、蚌埠医科大学正式揭牌;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全面启动,徽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加速提升。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冯克金:锚定新型工业化目标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

去年我省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冯克金用五个“进一步”作出解答。

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比全国高2.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中部第1、长三角第2位;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长20%以上,居全国前列,迈入全国工业大省行列。

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42.9%、较2022年提升1.3个百分点。汽车“首位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实现首位贡献。光伏制造业实现营收2900亿元、跃居全国第3位,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6.1%。装备制造业营收突破1万亿元。

质量进一步提高。9项制造业科技攻关成果打破国外垄断,36项“三首”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3个、并列全国第1位。完成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7737户、规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3.46万个;世界级“灯塔”工厂5家、居全国第3位;新增国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居全国第3位。新增国家绿色工厂76家、居全国第6位。

效益进一步改善。1-11月,全省规上工业利润增长4.6%、比全国高9个百分点。“亩均论英雄”改革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全部工业税收同比增长21.2%。

活力进一步增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71户、总数达22711户,均创历史新高。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327户,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29户、居全国第8位;13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安徽粮”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汪学军表示,去年“三农”工作稳中向好,突出表现为“三新”:一是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超830亿斤,实现“二十连丰”,“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取得开门红,全省人民的“米袋子”更满了。二是农民收入跨上新台阶。2023 年全省农民收入人均首次突破2万元,达21144元,增速居全国第9位,农民群众的“钱袋子”更鼓了。三是和美乡村建设开启新篇章。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创建精品示范村200个、省级中心村800多个,农民群众的“家门口”更美了。

今年我们将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作目标,突出抓好五个方面工作,努力将“施工图”变为“实景图”。

一是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当前重点抓好小麦、油菜田管工作,为夏粮丰收打好基础,确保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830亿斤以上,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安徽粮”。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推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三是统筹抓好农村各项改革。把二轮土地延包作为当前农村改革的“一号任务”,扎实做好整省试点,为全国提供“安徽方案”。纵深推进农村宅基地、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

四是深入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全力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再创建200个精品示范村、800个左右省级中心村。

五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强化动态监测帮扶,把更多资源聚焦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18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