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芜湖市湾沚区“三兜底” 打造“救在身边”综合救助格局
来源:安徽法治报 阅读量:10000 2024-02-21 14:45:37

芜湖市湾沚区民政局去年以来围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加大基本生活救助力度、提高专项社会救助实效、发挥急难社会救助作用三个方面用力,逐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推动保障“兜底人群”向帮扶“低收入人群”扩围。坚持主动发现、综合帮扶,从深化“政策找人”机制,到开展“救助一件事”服务,再到确立“有利于申请人”原则,凝聚部门力量共同参与救助帮扶,有力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实现从民政“一家独唱”到部门“共同合唱”。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合作”、政府与社工“互助”、政府与企业“联姻”三种模式,从侧重“政府救助”向实施“弱有众扶”发展,坚持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全年累计支出社会救助资金约1.20亿元,惠及2万余名困难群众,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加强。

扩围增效兜住底

加大基本生活救助力度。推动低保救助从“兜底对象”向“低边弱势对象”覆盖,科学评估家庭收入,对因照顾家庭中重残、重病人员、单亲家庭中婴幼儿确实难以就业或者较长时间无法获得收入的,默认其收入为零;放宽“单人保”条件,成年单身残疾人无论是否和父母共同居住均只核算申请人的收入、财产,适当豁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给付的供养费用;落实“渐退期”政策,对就业后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低保家庭,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渐退期。截至2023年12月底,在册低保8422人、同比增长1.1%,全年支出低保资金8127.67万元,人均补差847.23元/月。

提高专项社会救助实效。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工作,全面梳理2022年以来退出的低保及特困供养人员名单,将月人均收入低于2倍低保标准的家庭认定为低保边缘家庭;结合低收入人口认定文件,调整临时救助中的支出型救助类型政策,将其直接纳入低收入人口管理,当前湾沚区有低保边缘家庭1402人,支出型困难家庭301人,占低保人口的20.3%。每月与区医保分局共享低收入人口数据,确保符合条件的相对困难群体第一时间享受医疗救助。

发挥急难社会救助作用。以“来了都是湾沚人”为目标,取消临时救助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立足“现实现地”开展非户籍人口救助,即非户籍人口申请救助时,重点依据实际居住地进行核查救助,不强调其以往的家庭情况。加强临时救助政策与就业、失业保险、受灾人员救助政策的衔接,运用“一事一议”机制解决急难型救助个案问题。根据省、市文件调整,在3个工作日为当月新增的低保和特困人员发放临时救助金。全年实施临时救助714人次、同比增长50%,支出资金190.83万元,其中为329名新增低保、特困人员发放救助金30.59万元。

协同聚力兜准底

深化“政策找人”机制。一方面,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大数据比对,每月进行数据比对和预警标识,将困难对象按属地反馈给镇、村(社区)开展排查走访,主动送政策、送温暖,实现困难对象救助“全覆盖无盲区”,2023年下达核查任务8000余人次,消除风险点4000多条。另一方面,辖区内各镇创新设置“广场问政”“陶辛夜话”“红杨夜访”“桥联万家”等各具特色的群众工作新载体,搭建干群面对面谈心、零距离交流平台,精准高效帮扶困难群众。截至目前,已开展活动126次,解答群众咨询1029次,主动帮助128人申请社会救助。

开展“救助一件事”服务。为解决困难群众“进多扇门、跑数次腿”难题,避免“漏救”,牵头梳理优化教育、医保、住建等12个部门救助政策,编印救助政策汇编、申请审核确认流程图,制作政策宣传视频,做到镇、村(社区)民政干部人手一份政策汇编、一站式服务大厅统一摆放流程图、电子音频不间断播放宣传视频。建立“一口受理、信息复用”机制,镇、村(社区)民政干部依托一站式服务大厅将救助申请转办、交办至其他承担救助职责部门,实现“一次申请、应救尽救”。2023年以来累计转办182件救助申请至教育、医保、住建、人社等部门。

运用“有利于申请人”原则。确立“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申请原则和“整户保为主、单人保为辅”的保障原则,以材料“瘦身”为群众“减负”、政策“优化”为群众“增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妥善处理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因拆迁分得多套安置房的意见”“对群众预留的大额医疗预备金予以合理定性”“佐证材料多方查找无果,以申请人承诺认定”“容缺受理”等措施,有力应对社会救助审核确认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杜绝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

链接资源兜好底

政社“合作”。推动形成“物质+服务”救助模式,2023年首次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专业养老机构为散居特困供养人员提供定期巡访、居家清洁、助餐、助浴等服务。全区1639名散居特困人员享受居家上门服务,完成工单29039单,服务时长28400余工时。投入18.9万元开展“爱心敲门”困难独居长者服务项目和“救在身边”社会救助综合服务项目,采用“个案服务+项目帮扶”方式,为70户困难群众提供“政策+服务+心理”综合服务,真正做到难有所助、困有所帮。

政工“互助”。搭建区镇村(社区)三级服务困难群众的供需平台,形成帮扶合力。高标准实施区级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累计投入383.02万元开展40个服务项目,惠及5万余人。顶格推进镇级社工站建设,联动工会、团委、妇联等各方力量开展活动60余场次、服务2000余人、链接35项资源。持续推动“救急难”互助社落地村(社区),汇集本村(社区)内资源、资金、人才共同解决本村(社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5家互助社实施补充救助164次、应急救助8次,支出资金12.94万元,开展帮扶活动100余场。

政企“联姻”。成立22个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吸纳全区328户防致贫监测户入社(其中低保对象178人,特困供养人员18人),每户年底分红1700元,并优先为有劳动能力、劳动意愿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打造“鸠兹湾艺创共富乡村”项目,以特色项目的实施带动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财产性、资源性、经营性、工资性收入均增收,55户村民流转农田林地1000多亩、水面800余亩,盘活闲置农房33套。探索原乡养老模式,建设“鸠源田居”老年公寓,老人既可居住又可收租,每户老人平均净收益7000元/年。(通讯员 叶琎 林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