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城市坚持司法为民理念,强化工作职责,不断开拓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夯实基础,深化“一站式”解纷体系建设。工作上高位推进。2023年,该市承担了全省“一站式”解纷体系试点工作,市委深改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并印发《关于推进“一站式”解纷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一站式”解纷体系建设主体责任。市委、市政府将“一站式”解纷体系建设先后纳入市委常委2023年工作要点,纳入法治宣城、平安宣城以及深化改革考核内容,强力推进。机制上体系赋能。市县乡村四级按照“有人员、有场所、有设施、有机制、有标牌、有特色”标准建设“一站式”解纷平台。目前,市县两级全部整合到位,县级“一站式”解纷平台的建筑面积均在1000㎡以上,均按多种功能区建设布局,实行常驻、轮驻、随驻相结合的工作模式。94%的乡镇街道实现综治中心、信访办、司法所“一中心”或相对集中办公。责任上层层压实。坚持市级统筹、县级调度、镇街主抓、村级主战,形成归拢研判、清单管理、一站调解、考评销号的工作闭环,各级平台实行综治例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会、重点人群服务管理联席会“三会合一”,常态会商、研判、调度重要事项,推动疑难案件市级攻坚、一般矛盾县域终结、其他纠纷就地化解。2023年排查矛盾纠纷18846件,调解成功率98.8%。
开拓创新,培育“握手言和”调解品牌。传递“和”理念。深挖绩溪木雕“四荷”图中“以荷喻和、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底蕴,总结提炼宣州区狸桥镇警民联调室“握手言和”调解实践,全面推广“握手言和”调解模式,通过“温情调解、握手言和、立此存照”三步工作法,化解矛盾,实质调解,修复社会关系,推动实现“社会和谐、家庭和美、人人和顺、万物和鸣”的四“和”目标。唱响“和”文化。将“礼让三分 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融合于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应用到调解过程,渗透入皖南皮影戏、大鼓、剪纸等非遗作品创作、表演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互动中培育法律信仰。融入“和”阵地。立足“小创意、微改造、精提升”发展思路,将“和”元素植入“一所(司法所)一点(百姓评理说事点)一室(村居调解工作室)”调解阵地中,全市80%以上的调解阵地设置了“握手言和”品牌LOGO、宣传箴言、照片墙、工作流程图和工作制度,培育41个市级“握手言和”调解阵地,形成宣城独特的调解风景。
服务大局,彰显“宣法扬德 护民兴城”法治功效。服务管理重点人群。通过信息交换、协作管控、预警通报,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安置帮教对象重新违法犯罪。推进一体化区域协作。深化长三角区域司法行政合作,推动“制度联构、信息联通、执法联动、基地联建、品牌联创”,先后与浙江长兴、临安、安吉及江苏高淳、溧阳洽谈协商8次,举办《社区矫正合作协议》签约仪式5场,毗邻三省的10家检察和司法行政单位深度合作,形成高效便捷的社区矫正协作机制。该工作被提名为安徽省2023年度“十大法治事件”。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启动实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三年行动,全市12个国家级、88个省级,383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实现调解阵地全覆盖。其中,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旌德县孙村镇玉屏村“百姓评理说事点”,每月逢“十”开说,通过乡亲们“说事、议事、调事、解事”,努力化解“烦心事、闹心事、操心事”。持续培育法律明白人、法治家庭,积极引导其中的优秀代表加入人民调解员队伍,先后培育出全国普法先进个人、安徽省首届“十大法治人物”、义务普法25年的葛彬,2022年安徽司法行政榜样人物、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何泽华,全国模范人员调解员、2023年安徽省“十大法治人物”赵玉莲等优秀基层人民调解员、普法志愿者代表,通过表彰一批、影响一批、带动一批,由点及面推动基层依法治理。(通讯员 翟永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