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的很多人,都是遭受了不公、苦难或是误会的,多一点温暖和理解,也许调解结果就会不一样。”在蚌埠市信访事项调解工作室,刚刚完成了一场“模拟法庭”的专职调解员李小桦指着卷宗如是说。而在墙壁上,上百面锦旗熠熠生辉,彰显着调解工作的力度和温度。3月5日,据蚌埠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蚌埠市司法局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创新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推动“访调对接”工作深入开展,有效解决了一批初信初访案件和积案。
退休不褪色,实地寻真相
“自从2018年成立蚌埠市信访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来,各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遇到过,于情、于理、于法做好调解还不够,很多事务都需要实地走访才能了解真相。”采访中,专职调解员张传安侃侃而谈。虽然如今已经退休多年,可张传安依然身体健壮,声若洪钟,据张传安介绍,这都是多年来“走”出来的。
退休之前,张传安在蚌埠市供销社系统工作,其间也曾参与过调解工作,对相关事项比较了解,2018年,随着蚌埠市信访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退休后的张传安受邀成为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由于当时的办公地点曾是农民工讨薪办,工作刚开始,便时常遇到大大小小的讨薪案件。面对一个个农民工,张传安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他说:“日常接待的许多矛盾纠纷大多具有一定复杂性,因此,不实地走,只坐那听,是肯定不行的。”在一两年的时间里,张传安和同事们走遍了蚌埠市的大街小巷,亲耳去听,亲眼去看,用脚步践行着法治的尊严,用情理调解着人民的诉求,一件件调解诉求被迅速解决,一面面锦旗也由此挂上了墙面。
“累?一点不累!为党和人民多做点事,就是我现在全部的所思所想!”虽然开春的天气依然寒冷,可张传安却满面红光,今天又成功为一位农民工兄弟讨到工资,令他和同事们非常高兴。
专业加热情,化解在基层
“很多百姓间的矛盾,是比电视剧还出乎意料的,有些甚至和法律不沾边,如果没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是很难完成调解的。”专职调解员李小桦在退休前曾是蚌埠市检察院死刑案件国家一级主诉检察官,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和极强的法治意识,可自从成为调解员,才更加明白调解工作对于人民群众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我们有法必依,可如果跟法律没有关系怎么办?只有耐心去听,用人格魅力去劝导、调解。”谈到工作感悟,具有多年调解经验的李小桦说:如今法律程序在不断完善,可“走程序”带来的巨大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是很多百姓难以接受、难以承担的。如果把矛盾化解在调解环节,那么不但节约了诉讼成本,减轻了百姓负担,还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不至于从根本上破裂。
工作标准化,突破各难题
为了更好地做好相关工作,在该工作室成立以来,蚌埠市司法局便着力规范“访调对接”工作流程。据悉,调解工作室根据人民调解规范化要求,统一制定“访调对接”卷宗标准,印制“访调对接”登记簿、委派(移送)单、申请单、协议书等调解档案文书,规范“访调对接”受理审查、调解实施、制作调解协议书等各个工作环节,并将工作流程、相关制度、调解人员等公示上墙。安排2名专职调解员在值班室第一时间做好信息收集、案件梳理、引导分流等工作,第一时间对有关部门委派适宜调解的纠纷进行调解。(李守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