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电网,禁锢了自由,但又何尝不是告别泥泞、重获新生的救赎之地?
回眸安徽监狱七十五载峥嵘岁月,一段段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历程,一页页诲人不倦的教育改造画卷,一座座闪耀着法治光芒的改革发展路标,值得我们铭记。
忆往昔 信念如炬意志如钢
坐落在黄梅故里的安庆监狱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是我省唯一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监狱单位。从最初的“安庆罪犯习艺所”、抗日战争时期的“饮马塘监狱”,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安庆行政区监狱”“安徽省第二监狱”,直至1995年更名为“安徽省安庆监狱”,这所监狱在百年历史的更迭中,成为安徽监狱演变与发展的缩影。
镶嵌在关押点围墙上的“习艺所”石碑,被风雨侵蚀模糊不易辨认的“罪犯改造誓词”,寓意“知过必改”的“知”“过”“必”“改”号楼……9月25日,记者行走在安庆监狱原大观关押点,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奋斗的印记唤起退休民警叶陆吾尘封的记忆,“以前有句口头禅,‘到安徽省第二监狱,找不到干部办公室’。”叶陆吾于1975年从部队转业到安庆监狱工作,当时的办公条件极其简陋,没有像样的办公用房,民警的生活区也是办公区。即便如此,叶陆吾的工作热情饱满,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绷紧监管安全这根弦。“到了饭点,就让家人把饭送到监管区大门。逢年过节,也在监管区值守。”叶陆吾告诉记者,那时监管安全主要依靠民警死看硬守的单一模式,到了2009年安庆监狱搬迁完成,已经转变成“人防、物防、技防、联防”为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
2009年,安庆监狱三个关押点合并,大观片和肖坑片关押点先后整合至丁村片,形成了监狱新址,实现对罪犯的集中监管,开启了新篇章。
白湖监狱管理分局的篇章始于1953年。地处皖中腹地、巢湖之滨,占地162平方公里的白湖监狱是全省最大、全国特大型监狱。然而,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荒湖?
“听父辈说过那段往事,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用‘沧海巨变’形容白湖这些年的发展一点都不为过。”退休民警魏兴保表示,其父辈是白湖第一代开创者,他们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克服重重困难,开挖兆河,筑堤围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末,白湖监狱内部虽几度撤并、整合,但关押点仍多达70余个,最远的石山监区距分局机关近30公里。点多面广的关押布局与新形势新要求格格不入,在白湖东大圩面临第五次蓄洪重建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启动白湖新监区建设的重大决定——白湖西大圩4个标准化关押点拔地而起,由此大大提升了安全系数和改造质量。
稳扎稳打,厚积薄发。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问世,监狱工作法制化进程加快。据《安徽监狱志》记载,2004年,安徽监狱全年实现无罪犯脱逃。这是安徽监狱历史上零的突破,因此受到司法部表彰。2005年3月,全省监管改造工作会议确定“打造安徽平安监狱”的总体思路。
念初心 教育改造愈加科学
“在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新时期监狱工作方针指引下,我省监狱不仅继续体现着刑罚执行功能,改造功能也日益强大。
在时空的坐标系上,有一条脉络清晰可见。
1991年,司法部劳改局下发《对罪犯实施分押、分管、分教的试行意见(修改稿)》,将押犯分为四大类,即财产型犯罪、性犯罪、暴力型犯罪和其他类型犯罪。次年,省劳改局(监狱法颁布后,省劳改局改称监狱管理局)制定《对罪犯实施分级管理暂行规定》,开始施行分级管理。
2000年起,全省监狱系统开始推行标准化分监区创建和考核验收,标志着监狱基础管理由粗放的经验型管理逐步向精细规范的正规化管理模式过渡。
2005年,省监狱管理局结合监狱布局调整,依据罪犯刑期、恶习程度、犯罪性质等,逐步将监狱分为低度、中度、高度戒备监狱,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处遇制度,促进罪犯改造。
“大家从摸索着干,到逐渐有制度、有规定,我们真切感受到规范化管理在不断提档升级。”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模、安庆监狱退休民警吴其祥对此深有感触。
“我是2010年调到串河监区,从那时起,白湖开始注重以文化人,各监区打造一区一品。我们监区创办了习美社和威风锣鼓队,用文化陶冶罪犯情操,改造恶习。”白湖监狱管理分局退休民警汪怀成的回忆印证了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2010年起,省监狱管理局逐步在全省监狱中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即每周5天劳动教育、1天课堂教育、1天休息),通过设置矫治监区、组建首席教育改造工作专家队伍等多种方式,全面加强罪犯的思想改造、心理矫治、行为矫正、文化知识学习和劳动技能培训。
扫盲,这个词汇对今天多数人而言已十分陌生,然而,在监狱里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帮助文盲罪犯识字,多年来,我省监狱立足实际,针对性开展识字扫盲教育,让罪犯在学习中汲取文化甘泉。阜阳监狱扫盲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建立的阜阳新岸文化技术职业学校。经过扫盲,刑满之后有的人会算账,还有的人可以考驾照。扫盲,为囚子们的就业和生活增加了更多选择。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全省监狱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纷纷开设各类技能培训班,为罪犯搭建刑释就业平台,一批批罪犯通过培训获得相应证书,成为拥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开启了新的人生航程。
续新章 金盾在肩守护平安
只要罪犯出入习艺间、监舍等场所,无感人脸点名系统就会自动采集信息,大屏实时显示,代替手动点名;机器人巡逻车有望“上岗”,既可智能避障,又可一键报警……安庆监狱试运行的“天罗地网”安防系统,展示的正是安徽监狱更智慧、更平安的崭新图景。
“现场解答的问题并不复杂罕见,但的确是罪犯心里放不下的大事,不仅需要专业的法律分析,更要说明白、讲透彻。”5月,白湖监狱管理分局举办“感恩母爱”主题开放日活动,罪犯亲属、律师、医院医生等走进高墙,感受到的是安徽监狱更透明、更文明的执法环境。
“监狱是封闭的,但工作应该是开放的;监狱是神秘的,但工作应该是透明的。”白湖监狱管理分局副局长俞晓东介绍,作为全国黄丝带帮教行动先进集体,近年来,该监狱在教育改造领域,努力在体系化、科学性、专业性、社会化下功夫,通过开展“四百四进”活动,即百名亲属进监帮教、百名法律工作者送法进监、百名志愿者进监文艺演出、新闻工作者进监创作百篇改造故事报道,跟淮北、池州等地市司法局建立双向联系关系,让春风吹进高墙。
有开放,才有知悉与理解;有公开,才有监督与信任。2015年,省监狱管理局对狱务公开作出进一步规定,明确狱务公开制度包括罪犯权利义务告知制度、奖惩公示制度、执法监督员制度、门户网站和执法办案平台工作制度、接待日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开放日和社会帮教制度等,要求各监狱将刑罚执行过程中的主要内容、程序和结果,通过一定形式公布并接受监督,推行“阳光执法”。由此,全省监狱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开放日活动,邀请罪犯亲属和社会各界走进大墙,拓宽狱务公开渠道。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循着法治化的轨道,安徽监狱以奋斗为笔墨,以实干续写新题。
2022年5月18日,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在合肥举行阜阳市九龙监狱、滁州市清流监狱收归省级直管移交仪式。根据省编办批复,阜阳市九龙监狱更名为安徽省九龙监狱,滁州市清流监狱更名为安徽省滁州监狱。
2023年12月26日,安徽省宣城监狱挂牌并于次年3月顺利收押罪犯。2023年12月27日,由淮南戒毒所改建的淮南女子监狱挂牌成立。
一系列蹄疾步稳的改革举措进一步理顺了监狱管理体制,对优化安徽监狱功能布局,提升行刑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安徽监狱始终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紧紧围绕改造罪犯的中心任务,努力实现‘教育人、挽救人、改造人’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监狱维稳筑安的核心价值,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建设大局。”省监狱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胡来龙表示。
截至今年10月,安徽监狱已实现连续19年9个月“四无”目标,安全稳定工作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孙雁南 王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