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桐城市六尺巷内暖意融融、喜气洋洋。灰墙古巷间,一场特殊的“游园会”正在这里举行。近千名游客在民警的带领下,手持集章卡,一路沉浸式体验治安、刑侦、交警等多个警种宣传打卡点,随后走进“六尺巷工作法”陈列馆,在趣味游玩中感受新时代公安工作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
以德润人心,以法治天下。近年来,我省公安机关深化主动警务、预防警务,以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牵引,推广学习“六尺巷工作法”,建立高风险警情类矛盾纠纷闭环处置工作机制,全力预防化解矛盾风险,有效防范恶性案件发生,让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深耕江淮平安土壤
因地制宜打造解纷止争“和警务”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在桐城,一条六尺巷成为邻里相争、握手言和的明证,更成就了一段礼让为美的佳话。
在安庆,公安机关把“六尺巷”文化融入基层治理,该市141个派出所“警民联调室”全部升级改造为“六尺巷调解工作室”,将“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六尺巷精神融入日常调解工作, 2024年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3.3万余起。
近年来,我省公安机关坚持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弘扬传统文化,结合本地特色,采取多种举措构建法、理、情融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化解矛盾、消弭分歧、凝聚共识中经受了实践检验,立足“人和”、彰显“亲和”、促进“祥和”的“和警务”得到了群众认可。
在淮北,濉溪县公安局临涣派出所根据当地群众千年来“不去府衙去茶馆”的习俗,成立“平安茶室”,邀请矛盾在喝茶品茗中敞开心扉详谈,最终消弭矛盾。“平安茶室”自成立以来,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起。
在黄山,黟县公安局西递派出所深入挖掘徽文化精髓,巧妙运用西递景区是“作退一步想”故事起源地的文化底蕴进行破题,在胡文照祖居“大夫第”偏厅“桂馥庭”古民居内打造了“作退一步想”特色品牌工作室,集景区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宣传教育为一体,将更多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源头治理全量监督
建章立制找出防范风险“最优解”
平安是发展的根基。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新期待,成为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又一课题。
省公安厅建立高风险警情类矛盾纠纷闭环处置工作机制,每日全量梳理全省纠纷类警情,研判易引发恶性案件的纠纷线索,并迅速派发至属地派出所跟进回访、掌握动向、及时干预。2024年以来,共下发高风险警情类矛盾纠纷1.7万起。
“矛盾纠纷就像长短跑,有的时间长、积怨深,处理起来靠耐力,有的矛盾爆发性强,不及时降温就容易出问题。”泾县公安局汀溪派出所教导员舒志兵对于处理复杂疑难纠纷警情有独特的心得。辖区两姐弟因经营农家乐产生经济纠纷,积怨5年之久。舒志兵带领民警多次走访、反复沟通调解,终于成功化解,姐姐高某眼噙热泪,感谢派出所全体民警帮她化解了心结、挽回了亲情。类似的陈年积怨,2024年度,汀溪派出所共化解8起。
为保证疑难纠纷、高危警情的处置质效,我省公安机关引入“数字”督察,强化工作过程监督,全量记录分析民警工作数据,在平台上全过程晾晒;每月发布“红蓝”榜,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进行全省通报。
数据赋能搭建模型
“智慧警察”解锁主动预防“新密码”
2025年1月10日,马鞍山市公安局花山分局塘西派出所所长沈刚,获评2024年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扎根基层的他,坚持用科技赋能基层警务实战,自主研发多个警务实用系统。
担任所长以来,沈刚印象最深的警情是2023年化解的一起矛盾纠纷。当年6月14日,塘西派出所接到报警电话,有群众在辖区的一家生鲜超市发生纠纷,此后又几次接到涉及该超市的报警电话。根据相关智能提示关注这一容易矛盾激化警情,沈刚联系社区、司法所人员,半个月内8次上门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面对社会面的矛盾风险点多、面广、数量大,我省公安机关运用数据搭建模型变“被动出警”为“主动预防”,将风险隐患消除于无形,让基层平安治理工作有了崭新的思路。其中,合肥市公安局依托自主研发的预警模型,2024年以来已成功化解重点矛盾隐患2.2万起。
“汇聚海量数据——搭建多维模型——产出预警情报——线下核处管控”,省公安厅聚焦提升公安新质战斗力,进一步打破不同部门数据壁垒,组织治安、科信、网安、刑侦等部门组建团队技术攻坚,广泛汇聚数据,智能分析自动输出风险线索,大大提升了矛盾隐患处置工作质效。
省公安厅基础管控工作专班负责人纪雪峰说:“现在搭建了数据研判预警模型,效率大大提高了,派发给基层核处的线索也更精准了”。
关口前移汇聚合力
多元共治激活平安治理“强动能”
群众遇到困难、有了矛盾纠纷,最先想到报警求助。但面对不断攀升的警情数,将矛盾消弭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说起来容易,办起来不易。
为将群众“头等大事”办好,2023年9月起,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荷叶地派出所以警民联调室为平台,与6家律师事务所合作,创新警律联动模式,成立天鹅湖商务区警律联动公益服务驿站。在派出所内,服务驿站与警民联调室合署办公,深度参与人民调解工作。截至2025年1月,共调解矛盾纠纷1000余件,调解成功率超过85%。
想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绝非一家之责、一域之事。我省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社区民警每周与村(社区)书记、治保主任联系见面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一村一警”作用,组织派出所民警、发动社区警务团队、网格员、江淮义警,通过线上线下走访与沟通,加强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做到对矛盾风险“底数清、情况明”。
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我省公安机关还深度融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建立“警民联调”机制,在全省1568个派出所全覆盖建立警民联调室,广泛吸纳老政法、老党员以及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力量,共配备专职调解员2344名、兼职调解员3249名,2024年通过“警民联调”机制调处矛盾纠纷36.4万起。
同时,我省建立并落实市、县公安机关每季度向属地党委政府报告、每月向事权部门通报,派出所每周向综治和事权部门通报矛盾纠纷线索工作机制。2024年以来,市、县公安机关累计向党委政府报告582次,通报事权部门矛盾纠纷线索39万余条,推动压实源头化解责任,让平安和谐的乐章在江淮大地越奏越响。
(通讯员 皖公宣 记者 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