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六尺巷”精神再现基层 新义村巧解院墙之争
来源:通讯员 吴俊杰 记者 尤忠祥 阅读量:10000 2025-04-09 15:55:33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的典故家喻户晓,其背后的谦和礼让精神深入人心。3月29日,记者从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获悉,该镇新义村近期成功调解了一起因修砌院墙引发的矛盾纠纷,生动诠释了“六尺巷”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实践与应用。

新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永胜介绍,2月28日晚,村民苏某会的妻子与邻居苏某子因修砌围墙影响自家出行发生争执,双方情绪激动,进而发生拉扯、扭打行为。冲突中,苏某子的脖颈处不慎被划伤,苏某会妻子的腿部遭受击打。次日,苏某会因气愤难平,意图将苏某子家的墙边厕所推倒,双方冲突再度升级,关系剑拔弩张。

事发后,新义村两委与当地派出所民警迅速介入,秉持真实、自愿、合法的原则,耐心倾听双方当事人的陈述,积极寻找解决纠纷的突破口。然而,经过多次调解,双方仍互不相让,各执一词,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记者采访了解到,早在几个月前,苏某子修建厕所时就与苏某会发生过矛盾,这次的院墙之争更是让两家的关系雪上加霜。调解过程中,新义村两委意识到这起纠纷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手段来解决,更需要运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化解双方的心结,修复邻里关系。

于是,该村灵活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式,找来双方亲友参与调解,分别做双方的思想工作,试图从亲情、邻里情的角度出发,让双方各退一步。同时,为了增强调解的说服力,村干部还巧用“六尺巷”典故,讲述古人因邻里院墙之争而谦让的故事,引导双方当事人以和为贵,互谅互让。此外,还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等参与调解,借助他们在村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对双方进行劝导。

经过反复调解,说理攻心,矛盾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双方斗殴、推倒厕所事宜互不追究责任;苏某会同意苏某子在指定位置修砌院墙,苏某子也同意将自建厕所拆除,并承诺在院墙边让出一定距离供人行走,以体现邻里之间的谦让和谐。

“家长里短的事需要一些土方法,要学会发动群众、整合资源,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去解决。”谈到此次矛盾纠纷的化解,王永胜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仅要依法调解,更要注重情理的疏导,让双方都能心服口服,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

近年来,乌沙镇新义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将“六尺巷”精神融入基层治理的新思路、新举措,充分发挥乡村“五老”人员威望高、经验丰富、人熟地熟的独特优势,同时紧密联系公安民警、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形成调解合力。在调解过程中,新义村始终坚持站在群众的角度,用群众认可、接受的方法解决群众的事情,彰显了人民调解人民参与、人民调解为人民的社会治理新特点、新趋势、新路径。今年以来,该村已受理矛盾纠纷5件,目前全部得到妥善调处化解。(通讯员 吴俊杰 记者 尤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