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淮南市举行知识产权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淮南市检察机关2024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2024年,淮南市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侵犯知识产权案件7件14人,起诉34件60人,其中起诉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能源等科技创新密集型重点领域案件9件14人。
落实“一案四查” 推动知识产权综合履职
淮南市检察机关打破业务条线壁垒,成立知识产权检察办案组,以专业办案团队强化综合司法保护。淮南市大通区人民检察院在办理陈某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时,民行、公益诉讼检察官同步开展审查,支持省消保委提出惩罚性赔偿金1000万元,获法院判决支持,让侵权人同时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痛”到不敢再犯,向社会传递重知识产权保护的鲜明导向。
同时,依托“府检联动”机制,常态化组织召开行刑衔接会商会,推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优势互补。例如,大通区人民检察院在办理蔡某某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时,及时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市场监督管理局履行保护注册商标和查处商标侵权行为的职责,提升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质效。
加强部门联动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淮南市人民检察院与市中院、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等7家单位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全市检察机关运用“两法衔接”平台,将9件依法不起诉案件线索移送行政机关,同时,举办公、检、法、律同堂培训,凝聚更多共识,形成更强合力。
检察机关发挥诉讼监督作用,全链条打击犯罪。不仅对制作环节的犯罪团伙予以严厉打击,也对提供原材料的犯罪团伙以及销售商依法追诉,确保实现对假冒注册商标商品产、供、销全产业链的精准打击。通过综合运用提前介入、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等手段,共监督公安机关立案1件1人,建议行政机关移送6件7人,均获有罪判决。此外,创新专家支持机制。开展知识产权等专业领域的教育培训,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综合办案能力的专家型、复合型办案人才。并积极借助“外脑”,邀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知识产权专家,为检察办案提供智力支撑。
开展区域协作 提升保护创新质效
淮南检察机关积极融入长三角知识产权检察跨区域资源共享、高效联动、协同保护机制,提升跨区域知识产权检察履职质效。如淮南市潘集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一起涉企知识产权案件时,主动与江苏等地检察机关、市场监督管理局沟通协作,创新办案方式,跨区域提出《检察意见书》,确保有效衔接。
同时,安排检察干警到上海闵行区人民检察院跟班学习,学理念学思路学方法。积极参与长三角检察协作活动,共同研讨知识产权保护新问题、新挑战,形成联动、共振效应,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效能。
创新工作方法 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检察机关开展“检护知产”专项行动,选派检察官开展进企业百日体悟实践活动,提供“一企一策”的精准化检察服务,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检察院、八公山区人民检察院、田家庵区人民检察院分别在各自辖区工业园区内设立“法律服务站”,为园区内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精细化法律服务,引导企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大通区人民检察院以“知检合一”工作品牌为抓手,创新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公诉+公益诉讼”一体化融合履职模式,办理涉知识产权反向衔接案件7件,制发检察建议6件。对最高检、公安部、国家版权局等六部门联合挂牌督办案件,市人民检察院跟进指导,大通区人民检察院组建办案组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夯实证据基础,强化综合保护,执法办案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该案入选“安徽打击侵权盗版典型案件”。
此外,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系列活动,多角度宣传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工作职能与成效。开展检察官以案释法、送法进企业等活动,通过制作微动漫、微视频等多种形式普法,推动形成尊重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司法环境和社会氛围。
据悉,淮南市将围绕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这一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为淮南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本网记者 谢晴雨 通讯员 凡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