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4月22日,当被执行人方某接到宁国市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关于债务全额免除的通知时,她反复确认了多遍,言语中难掩激动。
案情回溯:合同纠纷引发执行困境
2018年5月,方某与厦门某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购买车辆,后因家庭变故,方某未能如约支付剩余租金。2019年7月,厦门某公司依约收回车辆并变卖。2023年2月,双方就车辆残值及租金争议诉至宁国市法院,法院依法判决方某需支付厦门某公司34408.28元。判决生效后,因方某未履行还款义务,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
柔性执法:多方协商推动和解契机
执行过程中,法院依法冻结方某名下账户,并通过电话沟通了解其实际情况。方某坦言,家人罹患重病,经济已陷入绝境,并非不愿履行。见方某态度诚恳,执行法官核实后秉持“刚柔并济”理念,主动搭建沟通桥梁,组织双方协商和解。经执行法官多次耐心沟通与柔性调解,厦门某公司在核实方某提供的亲属病历资料后,同意将执行金额减免至18000元,并签订了和解协议。
峰回路转:温情司法促成债务免除
然而,厦门某公司一直未能在和解协议上加盖公章,流程一度陷入僵局。为妥善处理案件,执行法官持续通过线上渠道督促办理进度,向厦门某公司强调需加盖公章以确保法律效力,同时详细说明方某家庭困境,呼吁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厦门某公司于2025年4月22日正式出具《执行和解协议》,同意全额免除剩余债务。
案结事了:专业严谨保障执行效力
为确保协议“落地有声”,执行法官多次与厦门某公司确认协议内容,明确“全额免除”系企业自主决策,并申明案件将以执行完毕结案,公司不得再就原判决申请强制执行。厦门某公司对此表示认可,案件圆满落幕。
执行需要有“力度”,也应有“温度”。该案中,一边是面对巨大生活压力的被执行人,一边是判决胜诉亟待兑现的申请执行人,宁国市法院既坚守法律刚性,又注入人文关怀,彰显了新时代司法执行的温度与智慧,为化解执行难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亦为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留下了生动注脚。(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