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篾要先泡软,编的时候交叉成‘米’字格,这样粽子才紧实……”端午节前夕,宣城监狱皖南竹编非遗工作室里,22名罪犯围坐在竹篾堆前,在民警的指导下,专注地编织着竹制粽子,纤细的竹篾在指尖翻飞,编织出对子女的牵挂与重获新生的渴望。
非遗竹编传技艺
活动现场,监狱提前准备了青竹篾、彩线、粽叶模具等材料,并邀请非遗传承人录制视频,远程演示竹编粽子的制作技巧,“竹编粽子起源于民间祈福习俗,既承载着驱邪纳福的寓意,也寄托着家人间的思念。”罪犯刘某仔细学着将竹篾绕在模具上,他说:“我儿子今年中考,这次我要编个‘状元粽’寄给他。”
罪犯王某看着自己编织的第一个竹粽,竹篾边缘尚有些毛糙,“以前在老家见过老人编竹筐,没想到这门手艺这么讲究。”
民警的讲解中,还穿插着端午节“挂艾蒲、食角黍”的民俗故事,让罪犯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竹篾间藏着愧疚
在“亲子寄语”环节,罪犯将写满心里话的纸条小心翼翼地塞进竹编粽子的夹层,“女儿,爸爸没陪你冲刺高考,这个竹粽里的每一根篾丝都是爸爸的愧疚……”这些承载着复杂情感的竹编粽子将被统一封装,随附罪犯书写的家书,通过监狱帮教渠道寄往家中。
“中高考是子女成长的关键节点,也是罪犯最易产生愧疚感的时刻。”民警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皖南竹编这一传统工艺,让罪犯在专注创作中沉淀思绪,用实际行动表达‘重新为父’的决心。这不仅是他们给孩子的礼物,更是给自己的‘改造承诺书’。”
探索“非遗文化+改造”
罪犯陈某展示女儿在回信中寄来的照片,竹编粽子旁多了一张便签,上面写着“爸爸的礼物+我的努力=必胜”。这个细节让他红了眼眶,“以前总觉得改造是为了自己早点出去,现在才明白,我得成为女儿能骄傲提起的人。”这种转变,正是宣城监狱开展亲情帮教的核心目标——将“修复关系”与“唤醒责任”深度绑定。
据悉,宣城监狱将继续探索“非遗文化 + 改造”模式,着力开展宣纸捞帘、徽州剪纸等更多非遗项目,让文化改造成为激发罪犯内生动力的“催化剂”,助力罪犯在传统技艺的浸润中重塑责任意识,早日以合格公民的身份回归家庭、回馈社会。(王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