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人民法院光武法庭辖区与河南省的沈丘县、郸城县接壤,服务6个乡镇(园区)、52个村居。在光武镇的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由2名员额法官、2名助理、2名书记员组成的基层司法队伍,拎着小板凳走近群众,倾听家长里短,记录矛盾焦点,在18.9万人口的辖区里,他们用当地方言释法说理。法官坐上群众的小板凳,法官巡回开庭带着自己的小板凳,这是界首市人民法院光武法庭独创的“小板凳工作法”。他们扎根这片热土,用一张小板凳架起了司法为民的“连心桥”。
从乡土传统到现代创新治理
界首市光武镇因“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赶在此兴武”而得名。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镇上,“板凳议事”的乡土传统早已融入血脉。农闲时村民围坐树下议农事、解心结的场景,启发了光武法庭的法官们:能不能把法庭搬到群众的“小板凳”上?
于是,5个“小板凳法官流动工作站”在辖区悄然设立,每个工作站由“1名法官 + 1名书记员 + 1名调解员”随机组成,带着板凳走村入户,将矛盾排查、联动调解、法治宣传等六大职能融为一体,成为“坐下来的‘零距离法庭’”。
“法官坐板凳,群众敞心扉。”在光武法庭女庭长王海燕眼中,小板凳是破除司法距离感的“神器”。法官们脱下法袍,坐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的板凳上,用“拉家常”的方式排查矛盾:看到哪家门口吵架,主动递上板凳劝和解;发现邻里因地界纠纷僵持,就地摆开板凳“现场办公”。2024年以来,法官们通过“板凳走访”,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及社区、行政村联动,排查梳理辖区大小矛盾822起,现场化解148起,许多可能激化的纠纷在“拉呱”中消弭于无形。
与此同时,光武法庭创新“党建 + 网格”模式,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把全镇划分为8大矛盾排查网格。每个网格配备户长,法官定期对356名户长开展“板凳培训”——在村头树下摆上板凳,通过旁听赡养纠纷庭审、模拟调解现场等方式,将户长培养成“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2024年,户长们主动上报矛盾线索216条,协助调解成功率达95%,形成了“小事户长调、大事法官办”的分层解纷格局。
在此基础上,光武法庭与派出所、司法所、商会等建立联动解纷的“板凳联盟”,即“一站二会四所 +”联调机制,打造两张解纷网:一张“诉前网”,由驻庭调解员在诉调对接室开展“委托 + 调解 + 司法确认”一站式服务,2024年成功调解267件案件;一张“诉内网”,通过繁简分流、代表诉讼等机制缩短审理周期,家事案件当庭履行率达70%。在郭某等11人劳务报酬纠纷中,法官联合“五老人员”坐在板凳上轮番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还款计划,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巡回审判中的法治温度
在光武法庭,巡回审判车后备厢永远备着一摞小板凳。法官们带着板凳进村开庭,让庭审成为田间地头最生动的“普法公开课”。
针对赡养纠纷多发问题,法官选择在当事人家门口摆开“板凳法庭”,邀请村民围观庭审。在王某赡养案中,法官当庭判决儿子定期支付赡养费,并组织村民讨论“孝亲敬老”村规民约修订。这场庭审后,辖区17个村主动修改村规,将赡养义务量化为具体条款。2024年,光武法庭通过36场巡回审判,带动形成“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应,家事案件收案量同比下降21%。截至2025年3月,共为辖区培养385位“法律明白人”。
处理宅基地纠纷时,光武法庭法官形成特有的争议现场“四必工作法”。他们遵循“争议现场必看、涉事双方必访、村史族谱必查、村民代表必邀”的“四必”原则。在某相邻权纠纷中,法官带着板凳爬上墙头丈量地界,对照尘封的土地台账现场说理,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这种“用证据说话、以情理服人”的方式,让复杂纠纷平均化解周期大大缩短。
驻光武法庭的资深人民调解员黄永臣介绍,今年3月,他们调解一起相邻宅基地纠纷案件。在诉前调解阶段,法官带着人民调解员现场丈量双方建房界线,最终确定被告方多占了屋檐的30厘米“空间”。经过反复调解,被告同意将其屋檐调整。由于工作细致深入,原、被告双方当场握手和解。
光武镇作为当地“废旧塑料再生基地”,法官在园区设立巡回审判点,带着板凳为企业园区提供“定制化服务”,走进车间开庭。2025年2月,在镇政府与某建筑公司的合同纠纷中,女法官宋楠耐心组织调解,既保障了财政资金安全,又为企业保留了发展空间。此前,她已推出“楠姐说法”品牌,14次带着法律手册和板凳走进企业,结合案例解读合同法,推动涉企纠纷同比下降17%。
从纠纷化解到乡村振兴
光武法庭的法官们深知,小板凳不仅要能解纠纷,更要能暖民心、促发展。
针对高价彩礼、家庭暴力等问题,法庭充分发挥家事调解中的“柔性司法”,成立以庭长王海燕命名的“海燕家事调解室”,每月开展“家事月月谈”——法官带着板凳走进妇联活动室,与妇女群众围坐交流。在一次关于彩礼的讨论中,法官结合案例指出“天价彩礼违法”,引导23个村将彩礼上限写入村规。2024年,家事案件调撤率达63%,赡养纠纷调解率100%,许多家庭在法官的板凳劝说中重归于好。
法庭建立“司法联络员”制度,聘请12名村干部担任特邀调解员,每月开展“板凳精准解纷”。2024年,法庭调解平台成功化解216件纠纷,平均调解时长仅7天。村民们感慨:“法官教我们用法律说话,现在吵架的少了,讲理的多了。”
围绕废旧塑料产业链,做好乡村振兴的“法治护航”,法庭开展“四个一”行动:为每个园区配备法律服务团队,每季度召开板凳座谈会,针对典型案件开展巡回审判,为产业链制订风险防控方案。2024年,法庭向80多家企业发放《风险告知书》,提出12条司法建议,帮助50家企业规范劳动合同。
一张板凳,承载着“枫桥经验”的光武实践。2025年2月,“小板凳法官流动工作站”服务基层零距离获评为阜阳中院2024年十大亮点工作,光武法庭被评为界首市2024年“巾帼文明岗”先进集体。
6月4日,光武法庭审案4起,其中在园区和黄寨分别带着小板凳开庭审结2起。从塑料园区到田间地头,光武法庭的法官们仍在带着板凳奔走。他们知道,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建设,就是靠一张张小板凳上的初心坚守——那是对“司法为民”最质朴的诠释,也是对“枫桥经验”最生动的传承。(记者 聂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