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谢晴雨 通讯员 姚亚平 金敏川)近日,铜陵市铜官区人民检察院移送起诉的一起盗窃电动车电瓶案件宣判。检察机关以此为契机,推动多方联动,深入开展源头治理,将司法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
小案背后的民生关切
2024年11月,被告人叶某某在铜陵市铜官区多次多地盗窃电动车的电瓶,他用螺丝刀剪断电瓶线,随后将赃物销赃给事先约定好的电动车修理商贩吴某某。经认定,被盗物品价值共计2050.91元,查实能认定的盗窃次数有六次。案发后,部分被盗物品追回并发还被害人。检察机关以“零口供”批准逮捕,案件移送起诉后,叶某某仍抱有幻想,拒不认罪。检察官通过耐心释法说理,最终促使叶某某在起诉前自愿认罪认罚。结合审查起诉阶段认罪认罚,以及部分赃物追回、坦白等从宽量刑情节,同时考虑到其具有五年内再次犯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从重处罚情节,检察机关提出具体的量刑建议。该案认定事实与量刑意见均被法院采纳,目前,案件判决已生效。
小案件里连着大民生,电动车作为日常代步工具,电瓶被盗直接影响群众出行,尤其是通勤高峰时段更易造成生活困扰。但由于多数电瓶车停放位置缺乏监控,且电瓶易拆卸,极易成为行窃目标,加之被害人往往忽视电瓶外观,电瓶失窃后难以准确描述电瓶特征,为案件侦破带来更大困难。
证据链上的科技赋能
在“零口供”案件办理中,检察机关充分借助现有侦查手段,综合运用证据审查方法,严格证据审查标准,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有效指控犯罪,做实以证据为中心的刑事指控体系,提升司法办案质效。
审查过程中,检察机关不仅重视审查有罪证据,也重视无罪、罪轻证据的审查,更注重关键证据间的相互印证。从时间异常分析,叶某某出入某案发小区正常途径耗时仅需2分钟,但案发当天却耗时20分钟,且叶某某无法作出合理辩解;结合案发小区一周内仅有的两起报警记录、监控视频中叶某某的停留位置和时间,以及被害人的陈述,证实其作案轨迹与报警记录高度吻合。同时,借助科技手段取证,通过调取公安的大数据辅助分析系统,证明案发时间叶某某骑行轨迹及监控视频,实现数据赋能办案。
该案中,吴某某的如实供述直接指证叶某某的盗窃行为。基于吴某某的供述,检察机关调取两人微信聊天记录,努力做实关键证据间的相互印证。该案有效落实宽严相济政策,鉴于吴某某如实供述并协助破案,结合社区评估意见,依法对其提出缓刑量刑建议。
在直接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承办检察官及助理实地看现场、开展侦查实验,并依据被害人提供的购车发票找到相应的经营者,让其辨认被扣押的电瓶中是否有被害人所购车型适用的同款电瓶,充分利用间接证据构建证明体系。在审查逮捕阶段,检察官精准提出继续侦查方向,弥补证据漏洞。
多方联动的源头治理
铜官区检察院秉持“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理念,联合警方、社区等多方力量,构建打防结合的立体风险防范体系。
强化社区防范,联合警方、物业加强宣传,倡导居民加装电瓶防盗锁或GPS定位装置,优先选择有监控或专人看管的停放区域;完善技术防控,推动物业与警方合作增设监控设备;规范行业管理,督促电瓶销售商落实编码登记制度,便于溯源追赃。此外,加强对电动车维修行业的普法宣传,明确告知群众收购来历不明的电瓶可能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从源头预防犯罪发生。
该起电瓶车盗窃案的办理,是科技赋能助力证据审查办理铁案的生动体现,也是多方联动确保高质效办案护民生的基层实践,彰显了检察机关守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治理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