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矿业南山矿凹山铁矿是“我”的前身,素有“华东第一矿”“马钢粮仓”“功勋采场”之称。历经百年开采,“我”因铁矿资源枯竭而“退役”。处于对还自然风貌的敬畏,近年来,南山人持续对“我”进行美化设计和包装,终于把“我”装扮得五彩缤纷,让“我”成为国家AAA地质公园和网红打卡地。
出于地质环境的厚爱和大自然的馈赠,“我”具有丰富的铁矿石禀赋,最早具备开采历史可追溯到1912年民族企业家的实业救国时期,他们成为华东地区铁矿石开采的先驱,但由于受开采技术和条件制约,一直没有把“我”的利用价值发挥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倍加珍惜资源,让“我”有了用武之地。1953年9月16日18时零5分,马钢第一座高炉投产,就是靠“我”提供的铁矿石而流出了华东第一炉铁水。1958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亲临马钢时考察指出:“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从此,马钢从这里崛起,城市从这里诞生。想到这些,“我”感到无尚的光荣。
春去冬来,年复一年。“我”从一座海拔184的山峰变成了海拔负210深的矿坑。“我”虽然从一个“巨人”变成了一个超级小“矮子”,但“我”一点不委屈、不遗憾,因为“我”为马钢源源不断贡献了2亿多吨铁矿石,创造了全国冶金矿山开采史上的奇迹。
2017年9月1日,面对“我”身上的“疤疤痕痕”和光秃秃的环境,南山人在马钢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对“我”进行生态修复。为了让“我”华丽转身,他们按照“高于标准,优于周边,融入景区”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以“我”为中心的地质文化公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景观带。在生态修复和治理过程中,南山人持续在边坡种植绿色植物,呈现出草灌结合、鲜花绽放、绿意浓浓的风景,发挥出护坡、固土、滞土、固碳、释氧及改善微环境小气候的生态服务功能。2018年5月2日,中央电视台在凹山采场向全国观众直播了凹山坑生态治理实况。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再度报道了凹山生态治理的经验做法。这种大力宣扬让生态变资源、变产品、变平台,变风景,努力把“我”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板的方式,委实令“我”感动万分。
经过他们四年多的精心设计、精细施工、精美包装,“我”身边的凹山采场变成湖面面积1500亩、长1145米、宽800米、深100米的美丽清澈的人工湖。站在高45米的观景平台俯视,人工湖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熠熠生辉。如今,经常有白天鹅在湖面飞翔,丰富而发达的水系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通过循环利用,可用于生产生活。
2024年7月南山人利用人工湖对废弃的矿坑进行水稻种植,年末种出了金灿灿的生态水稻,且达到国家粮食安全标准,开了全国冶金矿山生态治理的先河。今年5月,南山人用这片水稻田,收割了颗粒饱满的油菜籽。周边的村民喜滋滋地说,没想到你们搞矿山建设是一把好手,干起庄稼地里的活也是能手。中国工程院院士蔡美峰、王运敏对此也十分赞赏,称此举意义深远,一是可有效防止晴天尘土飞扬,有利于改善环境;二是年年有收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添加了筹码;三是可实现矿乡和谐发展,解决因环境问题带来的纠纷;四是为珍稀鸟类提供了丰富资源和理想的栖息场所;五是为矿山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我”的切身感受是真正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漫步其中,凹山地质公园主题雕塑、休闲广场、凌空栈道、观景平台错落有致,与清翠挺拔的竹林相得益彰。山脚下修建的白加黑马路,给自驾游的游客提供了交通便利;山腰处修建的一条蜿蜒的大理石观光通道,让游客能观赏到园区各个角落;栽种的香樟、雪松、广玉兰、高杆女贞、银杏、桂花等20余种珍贵树木,散发出诱人的芳香,真是满目青山花如海。每年的双休日、节假日,游人如织。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游客超过10万人次。(章利军 周贤丰 王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