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行走的刻度
—— 一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走访手记
来源:黄锡冬 阅读量:10000 2025-06-27 15:33:11

 在我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日子里,最难忘的是那些走访的时光。起初我只是抱着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心态参与走访,没想到这一路走来,收获很多。如今回想起,走访教会了我很多,让我对基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调查研究有了全新的体悟。

长期在大墙内工作,鲜有机会了解基层。而走访却提供了难得了解基层的渠道。每到一处,不仅能细致了解矫正对象的情况,还能与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干部深入交谈,从乡村振兴到社会治理,从就业民生到历史文化,只要能想到感兴趣的问题,都会尽量去了解记录,这种边走边学的方式,让我乐在其中,获益匪浅。交流中我深切体会到基层干部的辛劳与智慧,他们既要处理千头万绪的事务,又要及时学习更新各类知识,这份担当令人敬佩,走得越多,越觉得基层是锻炼人的地方。年轻人应该在基层锻炼,在服务群众中领悟党的政策理论。我更加明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调研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真正深入一线,才能掌握最真实的情况,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比如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走进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学习成长经历,性格禀赋等才能真正分析出滋生其犯罪的原因,进而提出科学精准的教育帮扶举措。同时走访不是走过场,而是要用心用情倾听他们的声音,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某乡镇走访一名女性矫正对象。她是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广东嫁到安徽,独自抚养三个孩子。见到我们时,她像是找到了倾诉的出口,把多年的苦楚一股脑儿倒了出来。丈夫每月只回家一次,留给家里的生活费寥寥无几,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说到动情处,眼眶湿润。临近中午,当我们准备离开时,仍紧跟着我们,生怕失去这个难得的倾诉机会,我们便一直听她讲述。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有些人需要的或许不是物质帮助,而是一份被听见、被理解的温暖。回来后,我详细记录了她的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帮扶方案,报给领导。  还有一次,一名零零后的矫正对象,每次去走访都是睡在床上打游戏,人很没精神。从谈话中了解到,其父母离异,与父亲的关系不好。他想有一份工作,养活自己。我们通过司法所联系当地政府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后来再去走访时,他的状态明显改善,人也变得精神了很多。这个案例给我的体悟是,人一定要有事做,有事做就会生活充实,充实了就精神起来,人生才有希望,走访中,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很多故事值得细细品味。

社区矫正工作期间,我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县每一个村和社区,与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有曾经的体制内工作者,有面朝黄土的农民,有工地上的打工者,也有个体经营户。每一次交流都让我感受到社会的多元与复杂,也让我更加明白,教育帮扶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手段的教育帮扶,激励激活社区矫正对象的认知,思维方式、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和转变。后来,无论是日常教育、技能培训还是心理疏导,我都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教育帮扶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人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走访也让我领略了这片土地的风貌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历史名镇八斗、众兴水库的宁静、长临河古街的烟火气,陈集魅力新农村建设......我们穿越小麦田,油菜地,荷花塘,看到如今的农村,产业兴旺、环境整洁、村村通上柏油路,户户住上楼房,有的家里还买了汽车,深切感受到党领导下的新农村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每次走访归来,我都会整理笔记,写下心得。一路下来,积累了近六十万字的走访笔记和工作心得。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每次走访的经历,更凝结了我对基层工作思考与感悟。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需要极强的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和执行力,而走访恰恰是最好的锻炼,它教会我放下身段,蹲下来倾听去领悟;也让我明白,坐在办公室里,远不如走进田间工地发现问题来得真实。  

如今我虽已回到原单位工作,但走访的习惯却保持了下来。一有空闲,我便会去社区、学校、企业调研,因为走访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了解情况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让我懂得,虽有的工作都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高谈阔论,而是脚沾泥土的调研加科学的思维方式。找出症结,形成链条,复盘总结便成了我后来的工作思路。

多走基层,多调研。那里有最真实的情况,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有提升能力的平台,有扩展眼界的载体。走访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更在于读懂工作生活的本质。走访这条路看似平凡,日积月累,便能形成绵延的长路,能让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有深度,有收获。(黄锡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