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司法匠心护文脉
祁门政法系统多维赋能非遗新生
来源:通讯员 汪维诚 查涵博 阅读量:10000 2025-07-01 20:20:49

古戏台上目连戏的锣鼓铿锵再起,漆扇流转间反诈标语悄然入心,茶山深处巡回法庭守护“茶中英豪”的百年声誉——在祁门,政法力量正以创新司法实践,为沉睡的非遗注入蓬勃生机。

公益诉讼 为“戏曲活化石”重续血脉

面对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国家级非遗“徽州目连戏”传承人才断层、演出市场萎缩的困境,祁门县人民检察院于2024年4月接过一份沉甸甸的政协提案转交函,迅速打响了一场非遗保卫战。

公益诉讼专案组深入开展5次调研走访,精准定位传承链条断层、市场萎缩、资金匮乏、审美差异四大症结:走访文旅体局、乡镇政府掌握政策与现状,并深入栗木、马山、历溪、环砂等戏班,与传承人、当地居民等座谈。2024年6月依法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并制发检察建议书4份,提出针对性措施15条。通过圆桌会议凝聚传承人、专家、政府部门合力,推动多部门协同保护机制落地生根。

针对古戏台破损、消防隐患等问题,检察机关联合文旅部门开展古祠堂、古戏台专项排查整治,守住了百年艺术展演的物质根基。此外,检察建议推动目连戏正式纳入县域中小学课程和延时服务,培育新生代观众。2025年初,联合拍摄的检察守护戏曲传承系列短剧《出彩》之《日记本》借最高检平台走向全国,让“戏曲活化石”在数字时代焕发“新声”。

此外,“徽州目连戏”还在黄山学院设立传习基地,复排传统剧目30余场,建成马山村传承体验馆,出版《徽州目连戏绘本》,拍摄专题纪录片并完成曲目整理工程,传承保护体系日趋完善。

跨域协作 构筑名茶知识产权保护屏障

为守护“国饮名片”,祁门县人民法院于2024年10月26日受邀参加杭州“2024西湖论茶”研讨会,并在会上与西湖区法院、福鼎市法院、潮安区法院、名山区法院、双江自治县法院共同签约,成立了“中国名茶品牌司法保护联盟”。这标志着全国范围内名茶品牌司法协同保护整体优势进一步加强,为祁门红茶等名茶构筑起更强大的跨省司法保护网。

祁门法院立足红茶原产地优势,以此为契机,秉持共建共享、共商共议、共育共赢原则,致力于从机制建设、司法能力、信息资源、人才队伍等方面加强交流协作,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茶类案件专业审判工作格局。

在服务本地茶产业发展上,祁门法院早已将司法智慧浸润茶乡沃土。他们坚持生态优先,在牯牛降自然保护区设立历口(生态)法庭,各乡镇设立法官工作室,严惩盗伐滥伐林木、非法捕捞等破坏茶叶生长环境的犯罪,并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判令补种复绿、支付生态修复费用,从源头守护孕育“祁门香”的绿水青山。他们创新司法服务模式,在茶叶主产区设立法官工作室,联动多方力量编织涉茶司法服务网,打造“时令法庭”“延时法庭”,确保司法服务不违农时、不误农事;开通涉茶案件诉讼绿色通道,实现快立快审快执,让茶企茶农权益及时兑现。尤其注重善意文明理念,探索“判后再督促”及“执行督促+和解”新机制,审慎采取强制措施,做实茶企信用修复,为主动履责者屏蔽失信信息、出具证明,重振市场信誉,并成功办理茶企破产和解案件,为困难企业纾困解难。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法院精准护航,有力打击了假冒注册商标、虚假宣传等侵权行为,如在一起典型案件中,依法判令侵权茶企停止虚假标注厂家信息、授权状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损失,有效维护了本地茶企的品牌声誉和市场秩序,激发了行业创新活力。

在具体实践中,法院持续打出司法组合拳,设立“时令法庭”深入茶乡巡回审判,创新“判后再督促”机制确保权益兑现,以“法治体检”精准护航茶企发展,提升茶类品牌司法保护合力。

多元普法 法治种子在文化土壤萌发

在“非遗‘祁’遇记 ‘典’护你我他”亲子活动中,祁门县司法局将普法课堂搬进非遗工坊。孩子们化身“小小制茶师”体验祁红技艺,在法治动漫与“民法典猜盲盒”游戏中理解法律常识。

当非遗工艺邂逅反诈宣传,祁门县公安局的创意令人眼前一亮。在“‘漆’彩纷呈‘扇’送清风”活动中,民警将漂漆技艺化为普法载体——市民在体验漆扇制作时,扇面悄然浮现“全民反诈”“一盔一带”等标语,公安宣传理念与传统美学浑然天成。活动现场,民警以“体验+讲解”模式,在群众制作漆扇的热情中植入防诈、交通安全知识。

司法守护延伸至古村生态与文化。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前夕,祁门县法院“向日葵”普法小分队深入千年古村落历溪。在村中刻有康熙三十八年“养生池”禁渔碑的舜溪桥头,干警们结合古碑蕴含的生态智慧,向村民及农家乐经营者宣传打击非法捕捞、非法狩猎的法律法规。

在历经五百年的“五凤楼”古祠堂前,干警们聆听御医王琠的传奇故事,同时强调古建筑防火安全的重要性,呼吁严禁明火、规范用电。更与在此排练的目连戏非遗传承人深入探讨古老戏剧当代传承面临的法律困境与现实需求,畅谈法治护航非遗活态传承的前景。

在村中千年“佛掌香樟”和百年古树群(水口林)的浓荫下,干警们结合《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从生态价值、文化传承到法律责任,娓娓道来,引导村民共同守护这些“绿色的史书”。祁门法院以此为契机,持续延伸职能,践行绿色司法,守护古村生态与文化根脉。非遗传承、科技体验、生态保护与法治教育在此无缝交融,法治精神随着茶香、古韵浸润心田。

夜幕下的祁门古城,目连戏的唱腔穿越时空,漆扇上的反诈标语随夏风轻扬,巡回法庭的法槌在茶山间回响——当司法智慧深度激活文化基因,古老技艺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城乡生活中律动的脉搏。祁门政法的创新实践揭示:非遗保护需构建司法护航、创新转化、全民参与的活态传承生态,让文化根脉在法治沃土中延续。(通讯员 汪维诚 查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