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临泉杂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探索临泉杂技在现代社会的传承路径,7月1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顶杆之上,临泉非遗杂技实践团”奔赴安徽省临泉县长官杂技小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团队通过政府对话、群众调研、现场观摩等形式,深度解码长官杂技如何在新时代实现传承创新,以青年视角探寻“非遗之美”。
对话: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临泉模式”
实践团首站,实践团成员与长官镇政府工作人员展开交流。长官杂技小镇运营负责人向团队介绍,作为临泉“姜尚故里、杂技之乡、红色足迹和中原牧场”四张名片之一,长官杂技是国家级非遗。近年来,长官政府也通过相关政策来大力保护传承非遗杂技文化,祁主任指出,长官镇依托杂技文化资源优势,以“非遗+旅游”为发展方向,打造了长官杂技特色小镇,并建设杂技博物馆、生肖馆等文旅项目,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交流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走进杂技博物馆参观学习。在馆内,成员们通过图文展板、实物展品等,系统了解了杂技艺术的演变发展历程,聆听了老一辈杂技人的奋斗故事与卓越成就。丰富的史料与生动的讲解,让实践团成员沉浸式感受到长官杂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次探访活动,为实践团后续深入研究临泉非遗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走访:收集杂技文化的“民声”与“民智”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长官镇街头巷尾、商户店铺和景区景点,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深度访谈的方式,围绕“杂技文化对临泉发展的影响”“文旅融合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等核心议题,广泛收集群众建议。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与居民、商户、游客等群体展开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对杂技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认同,倾听他们对非遗杂技传承、文旅融合发展的真实想法与建议。从街头老艺人的口述传承故事,到商户对文旅消费市场的观察;从本地居民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情感,到外地游客的体验反馈,这些鲜活的“民声”与“民智”,为实践团研究非遗文化发展提供了多元视角与一手资料。
记录:技艺“守”与“变”的几十年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成功采访到长官杂技团团长尹波。作为深耕杂技领域数十年的非遗传承人,尹波分享了他对杂技文化传承的深刻见解:"杂技的根在民间,魂在创新。我们始终坚持在保留杂技的经典技艺的基础上,大胆融入创新元素,比如现代魔术等,让传统杂技焕发新生机。"
随后,实践团还采访了一名青年杂技演员。这位"半路出家"的魔术师坦言,正是被如今杂技艺术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所吸引——不同于儿时记忆中单一的街头表演,现代杂技融合了魔术、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这种创新与突破让她毅然选择投身这一行业,用魔术表演为传统杂技注入新鲜活力。
见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当天,实践团成员在长官杂技剧场,沉浸式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演出。舞台上,演员们凭借扎实的功底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行云流水的表演令现场观众惊叹连连。在剧场,成员们也目睹了演员们重复压腿、倒立、翻腾等基础训练,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与坚持。正如尹波所言,当观众的掌声响起,演员们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光芒,更是对技艺传承的骄傲与使命感,这一刻,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非遗杂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与传承价值。
顶杆之上,青春与非遗共舞。此次实践,安徽理工大学学子在与传承人、群众的多维对话中,探寻临泉杂技的非遗之美。在沉浸式体验中,学子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坚定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徐露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