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合肥市司法局深刻把握群众法律需求,不断创新普法宣传形式,着力提高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服务大局这根“绣花针”,串起普法宣传“万条线”,让法治宣传教育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5家单位、4名个人荣获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15家单位、13名个人荣获全省“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合肥市代表队在全省“法律明白人”业务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和个人“双第一”。
找准“针眼”贴心护航
打包“法治套餐”,上门精准“配送”。6月11日上午,合肥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昌文,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李兵,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光义,分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丰县义井镇,开展访企入村专题行动。
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吴昌文带队先后走访两家企业,认真询问和倾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对政府及部门有关营商环境优化的意见建议。针对两家企业提出的普法宣传需求,吴昌文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订单式”普法工作,现场提出解决方案。
为进一步发挥普法宣传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中的服务赋能作用,今年5月,合肥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印发《2025年合肥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15项主要举措,包括开展送法入企、交通运输领域专项普法、涉外普法宣传、新时代民营企业家法治素养提升行动、“税企同行”精准普法等,以法治护航营商环境再升级。
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与群众关切热点,合肥市在文旅融合、市场监管、交通运输、乡村振兴四大领域,部署 2025 年重点领域专项普法,细化各领域普法方向与实施路径。自 2022 年起,合肥已连续四年深耕重点领域专项普法,在房地产、零工市场、乡村振兴等十余个领域开展“靶向式” 普法,成效显著。
截至2025年6月,全市在重点领域共开展活动9785场,走访企业22068家,服务群众70.7万人次,排查纠纷8.54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万份。
穿好“丝线”创新供给
暑期来临,为青少年筑牢“法治防护网”。近日,肥东县司法局长临河司法所干警走进长临河中心学校,开展了一场以 “护航生命,‘救’在身边”为主题的安全知识培训,司法所干警详细讲解了交通安全、防中暑、防溺水等实用急救技能。
“线下”走心,“线上”走新。合肥不断优化普法产品供给,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在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期间,充分结合“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专项行动,用好乡村大喇叭、普法“板凳会”,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民法典宣传、防范非法集资和电信网络诈骗、法治文化进乡村等活动,通过打造合肥(包河)宪法学习宣传体验馆、法治“夜市”、法治“诊所”等创新阵地,选取贴近群众生活的内容,将普法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统筹全市优秀普法资源,选取全市15个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运用VR全景、AI语音等新技术,将线下基地搬到线上,在全国率先建成普法VR云展馆群。参观者在“云”参观过程中,可以看普法电影、玩互动游戏,获取的积分还可以在积分商城兑换普法宣传品。自去年4月份VR云展馆上线以来,线上参观已有2.5万人次,参加普法竞答的有近万人次。
此外,合肥市连续举办十届法治漫画微视频作品征集活动,拍摄民法典剧情短片、包公法治文化专题片等,在地铁、公交等场所播放,形成“案例影视化、文化可视化、传播矩阵化”法治宣传产品体系,构建“法治文化+精准普法”传播新范式。
织密“针脚”精准施策
5月15日,合肥市民法典宣传月主题普法活动暨面向企业“订单式”普法首场讲座在合肥法务区开讲,主讲人系合肥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吴海峰。与以往不同,吴海峰是通过企业“点单”邀请来的。
直面企业个性化法治难题,靶向对接企业法律需求,合肥市司法局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律师协会共同发布《合肥市面向企业开展“订单式”普法活动实施方案》,依托属地管理机制开展企业普法需求征集,通过构建“问需—点单—派单—落实—反馈”闭环体系,进一步提升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截至2025年6月底,已举办各类“订单式”普法活动40余场,覆盖企业近100家,服务2000余人,满意率100%。
为护航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行动起来,促进普法宣传由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
肥西县司法局组织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开展“花开的声音”专项法律服务行动,针对当地苗木行业聚集特点,以“法治体检+靶向普法”双轮驱动,为苗木企业与职工“把脉问诊”。
长丰县司法局罗塘司法所组织法律顾问团队,开展“送法下乡,助力莓农维权”专项普法宣传,针对莓农普遍关心的土地承包、农产品销售、劳动权益保护等问题,一一支招,帮助莓农规避法律风险,为当地草莓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庐江县司法局金牛司法所为2025金牛第二届农旅体验季暨第五届西瓜采摘节,提供普法宣传、纠纷调解、安全保障“三重服务”,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