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以普法宣传为“明灯”照亮认知盲区,以柔性调解作“纽带”弥合矛盾分歧,以家风馆为“基石”培育文明风尚,三项举措协同发力,既破除高额彩礼的陈规枷锁,又为婚嫁传统注入文明新风,让彩礼卸下“物质重负”,回归“情意本真”,在移风易俗的实践中彰显了司法担当与温度。
普法“赶大集” 法律春风进万家
“法官,我一直搞不清彩礼和恋爱时送的礼物有啥区别,今天听了你们的讲解,总算明白了,太感谢了!”居民王大妈拿着普法彩页,激动地说道。
6月25日,谢家集区法院望峰岗人民法庭干警与该院妇联携手,在北辰社区开展以“彩礼之约有‘法’度”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干警们“各显神通”:专题讲座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彩礼的界定、返还情形等内容;以案释法环节,选取辖区真实案例,深入剖析其中的法律逻辑,让居民直观认识到高额彩礼存在的风险;抢答互动环节则点燃了现场气氛,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了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
此外,该院杨公人民法庭、李郢孜人民法庭通过“普法集市”、送法进社区等方式开展“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新风”普法宣传活动,干警们针对居民提出的“婚前购房是否算彩礼”“分手后能否要求对方返还贵重礼物”等具体问题逐一解答,并呼吁居民转变观念,自觉抵制天价彩礼,共建和谐家庭。
调解“搭心桥” 情理法融暖人心
“真没想到这事儿能这么顺利解决,谢谢调解员的耐心开导,让我们双方都能接受,没伤了和气。”5 月 12 日,在谢家集区法院 “谢大姐调解工作室”里,一起婚约财产纠纷的当事人李某紧握着调解员的手,连连道谢。一旁的当事人余某也连连点头:“调解员把道理讲得这么透彻,我们心里都敞亮了,以后见面也不会尴尬。”
2024年10月,赵某与余某举办了婚礼,但随着相处中矛盾渐显,两人的感情最终走向破裂。因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且未共同生活,赵某起诉要求余某返还彩礼,余某父母作为共同受益人,承担连带返还责任。
在法官的指导下,调解员受理案件后,第一时间与双方当事人展开深入沟通,迅速锁定争议焦点。秉持“调解优先”的司法理念,调解员化身“和事佬”,从事理逻辑、情感纽带、法律条文等角度抽丝剥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释法说理,逐步打开双方的心结。经过多轮释法析理与沟通协商,在调解员的主持见证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余某及余某父母退还赵某给付的金银首饰若干,一次性给付赵某因婚约支付的各种费用及钻戒费用。
这起让双方当事人都满意的婚约财产纠纷,正是该院以 “温情”化解涉彩礼矛盾的生动缩影。在涉彩礼纠纷化解中,该院聚焦争议焦点对双方分层施策,结合法律、公序良俗及典型案例进行引导,通过这样的温情调解,不仅高效解决了具体纠纷,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真正实现了情理法融合暖人心。
家风“筑基石” 文明新风吹进门
“一走进家风馆,就被那些温暖的故事打动了,这对我们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价值观太有意义了!”7月3日,社区居民小张参观完家风馆后,感慨道。
谢家集区法院在办公楼搭建家风馆,将“家风建设” 与“移风易俗”巧妙融合,成为一道独特的文明风景线。馆内,一个个镌刻着温情与智慧的优良家风故事、一幅幅展现传统美德的婚嫁习俗图景、一桩桩化解彩礼纠纷的生动案例,通过直观的陈列直抵人心。参观者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摒弃高额彩礼的陈规陋习,传承“重情轻物”的婚嫁传统,便是优秀家风给予当代人的珍贵启示。
如今,家风馆已然成为一座“文明课堂”,凭借以文化人的力量滋养社会新风,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动能。(通讯员 肖启蒙 记者 吴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