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柏
山川林泽之奇景幽境,常在险远,非苦行竭力难能一睹其胜。
那年,初游庐山。从芜湖登“东方红”江轮到九江,再乘老式公共汽车从山北公路盘旋而上达牯岭。牯岭两日,行走山中,先后游览花径、锦绣谷、仙人洞、龙首岩、芦林湖、三宝树、含鄱口、别墅群等景点。第三日,探访山之东南深谷中的奇景三叠泉,经历了匡庐之行一次苦旅,至今记忆犹新。
山径悠长
在牯岭街心公园乘班车先往五老峰。大约在植物园站下车后走一段崎岖山路,到达五老峰峰顶北面,只见几墩高高低低、粗粝峻黑的巨岩,在浓浓晨雾中隐隐约约,不一会又全部消失了。下五老峰脊,沿着公路行走片刻,路边出现一块简易标牌,指示着通往三叠泉的方向:纷披的杂树草丛间,一条砂土小径隐现。
这条砂土山径曲行于一片山间谷地,座座峰岩、山岭静立两旁,谷地中林木杂树茂密。行走曲折蜿蜒的山径间,时见巨石当道、乱石散布,得绕道或穿隙而行;有时临沟涧横断、水冲流急,需攀乱枝踏涧石而过。初踏这条山径,林木草树荫浓,路面清凉湿润,且带着探访三叠奇泉的急迫心情,脚步迈得很快。不多时,两腿渐渐变得沉重,浑身已是汗水淋淋。一个多钟头时紧时慢地行走,踏石穿涧,腿脚胀痛难耐,不时找个石块坐下歇憩。然而,前方山径曲折漫漫,蜿蜒依旧,看不到尽头。此时心中嘀咕:这三叠泉深藏在怎样的山野幽僻处,这样的长时间苦行,竟然难寻泉瀑影踪!
匡庐奇景三叠泉,位于庐山东南的九叠谷,万千年来隐身于险峰陡壁下的雾岚云烟中,直到南宋时期被樵人发现。由于路途险远,人迹罕至,多年间前往探访者不多。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庐山,从五老峰顶往三叠泉,其游记中记载了路途之极其艰难:“北行一里,路穷,渡涧。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 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徐霞客到庐山在公元1618年。近四百年过去,寻觅三叠泉的路途经游人踩踏,此时与历史上相比已变化很大,然而探访这处幽瀑需不畏艰辛,忍受疲惫,历经险阻,古往今来的旅行者却会有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在山径继续步履艰难地行走着。转过一个弯口,好似进入了一片河滩地,山谷开阔了,天空也变得高远。又紧走一段,山径似在抬升,谷中涧流却渐渐变深变窄,块块巨石分列涧溪两旁,乱石间流水喧哗声响变大,前方的山峰也越来越迫近眼前。忽地,不远处在涧溪一侧出现了站立的人群;前方山崖闪动着一道长长的白光。“三叠泉到啦!”前面传来惊呼声。呼喊声让苦行山径的游人精神一振,于是疾步前趋,登上观瀑亭台,但见眼前苍崖一道泉流飞冲而下,三叠泉终于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石阶陡险
观瀑亭台下临深谷,四面峰岩壁立。亭之对面偏右侧山崖间,裂开一道长状豁口,一股巨大水流从崖口喷涌而出,天河决口般地一倾而下,如匹练拖曳,跌落到几十米下的盘石上;水流喷涌撞击盘石,激起碎玉般的水花,声震如雷,景象壮观。这是三叠泉的第一级,而其他两级却被峰崖巨石、杂树林荫遮挡住了。观瀑亭下,一条青黑石道蜿蜒而下,在瀑流的飞花溅沫中湿润苍凉。与游人交谈得知,石阶从亭台下到涧底共有1000多级,穿岩绕石,曲折陡险;下移须步步踩实,观景要驻足停步。于是,抬起仍然酸胀的双腿,离亭小心翼翼踏入石阶,开始了又一段艰辛行程。
三叠泉深藏于幽谷险壑之中。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聚于山中谷地,流经五老峰背面;涧流由峰北断崖口跌落,注入大盘石上,并继续下冲盘石形成三叠,最后落入深涧峡底的一泓碧潭。瀑布从上端崖口连跌至涧底瀑潭,高差达150多米。泉瀑四季景异,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古时游人苦行竭力来到崖口,先绕行到瀑流对面险峰九叠屏上,始见瀑影;再寻径于苍崖怪石缝隙之间,挽藤蹬石,极为艰难地下行深涧,泉瀑三叠方能悉见。直到晚清,九叠屏上始建观瀑亭,并筑起千级石阶曲折而下至涧峡谷底。
石阶悬挺于绝壁苍崖之下,铺筑在危岩巨石缝隙间,狭窄陡险。下行石阶,初时感觉如穿行在石堆里,时见巨石压顶,乱石挡道,野枝横逸,水花、泉滴不时飘落而下。石级陡险处,须侧身以一只腿前伸支撑身子,慢慢下移。石阶平缓处,还隐约可见有野径通向每一叠瀑流之下。一番慢足穿行,腿脚酸痛加剧,只得在石阶上坐下歇息。抬眼而望,山径四围巉岩壁立,裸石层叠,虬松倒挂。再看一侧,三叠泉二、三两级瀑流清晰地出现在眼帘中。由上崖口而来的第一级瀑流急速冲出盘石,猛然跌落而下形成第二瀑;巨幅水流循崖着壁,冲入下盘石,似珠落玉碎。二级瀑流急涌盘石水道,如沸水蒸腾;至岩口遇巨石阻隔中分两道,形成两匹白练悬空轻扬而下,直冲龙潭。雄奇壮观的连瀑之景,让游人精神一振,起身再走陡险的石阶,脚步却轻松了许多。不一会下到涧峡之底,回望刚刚走过的石阶,犹如绳练搭挂在岩壁上,渐渐隐没在杂枝乱茎之中。
涧峡幽深
三叠泉连瀑从高崖悬冲而下,迭入九叠谷深涧。涧峡之上险峰壁立,叠嶂入云,阴翳蔽日。立身其间,顿感清凉袭染,刚下石阶时的周身汗津很快收隐。瀑流对面矗立几座山峰,如斧劈刀削,青灰色岩石层叠相压;石缝间斜生着棵棵细嫩的杂树,根系深扎,仿佛束上的条条绿带。其中一峰形似塔状,峰尖插云,山体那规整排列的层层岩石,恰似用石块砌成的塔身。群峰高岩压顶,草树掩映,潭瀑深藏,三叠泉隐身于这样的深涧险壑,难怪千百年间未曾被人发现,或虽有听闻却因路途险恶而难以探访。
深涧中瀑布下方的深潭,是经年累月流水冲击而成,水色清幽,乱石沉浮水浪,一尊巨石兀立中央,任瀑流冲刷岿然不动。向瀑潭下方望去,只见涧峡中巨石散布,形态各异的石头或立、或卧,相抵、相压,好似一长溜塌方现场,让人想到万亿年间曾经发生的天崩地裂。目睹此景,兴致渐起,便光着双脚蹚入乱石方阵、涧溪清流中。然而累石前阻,时而侧身穿过石缝,时而攀爬翻越,不一会已是气喘吁吁。再看前方,乱石阵绵延而下,望不到尽头。返回时如是穿行攀爬,或踩着溪水中光洁的卵石徐行。石隙间水流喧哗,激起层层水花;乱石稀疏处涧水汇成大小清潭,闪动着浅波光影。
回到潭瀑之畔小憩,放松身心,此前旅途的疲惫也渐渐消解。闲静中坐靠一方巨石,仰首而望,高崖之上的连叠奇瀑,如同一幅屏风长卷尽入眼帘:峡谷苍崖间,一道水流从天而降,似素练高空悬垂,一练三叠,一路喷晶溅玉,气贯如注;且声如战鼓车阵,亦似沉雷轰鸣,激荡云崖,惊人心魄。再近观眼前第三瀑,那飞奔而下的瀑流,又好似团团簇簇燃着的焰火,带着长长的、青白色尾烟,排成一列列从高崖急冲而下,抖动着钻入碧潭,神奇壮观,精妙无比。此时,那飞瀑连迭的峡谷深涧内,水滴星花似点点梅花飞舞飘逸,映着高天晴空的光影,现出五彩缤纷的梦幻色彩。此情此景,让人想到历代文人墨客踏访留下的题吟诗篇。其中南宋诗人白玉蟾《三叠泉》诗句云:“九层峭壁划青空,三级鸣泉飞暮雨”,堪称佳句。身处此境,方更能深深体会古往今来众多游人“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