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古老的汴水曾载着繁华与梦想静静流淌。如今,这条古河再度焕发新生 —— 上世纪 60 年代,三十万民工以汗水开挖出新汴河,碧波荡漾间,凝结着几代水利人科学治水的卓越智慧。
1950 年至 1963 年,经历过治淮工程的宿县地区,水患虽有所缓解,却始终未能根除,加之豫皖边界的水利纠纷不断、矛盾尖锐,根治水患成为当地群众最迫切的期盼。
当时的水利部门围绕治水思路形成了两种方案:“开挖新河” 与 “治理老河道”。从 1963 年起,这场 “两案之争” 持续了三年多。经过激烈辩论,宿县地委行署在实地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最终提出 “洪涝分排”“高水高排、低水低排” 的根治思路,即 “新汴河方案”。这一方案不仅能有效破解 “洪涝矛盾”,更从根本上化解了省际水利纠纷。
争论落幕,1966 年 11 月,这条人工长河正式动工。新汴河工程不仅浸透着数十万民工的汗水,更闪耀着水利人的智慧 —— 被誉为 “水利立交桥” 的地下涵便是典范。绵延百余公里的河道上,“新北沱河地下涵”“唐河地下涵”“石梁河地下涵” 三座建筑横卧,既是当年水利施工的壮举,更是 “低水低排” 科学治水理念的生动实践。
而位于新汴河灵西闸上游的橡胶坝,更是建设者敢为人先、科技创新的标志性成果。他们创造性地以 “混凝土楔块锚固法” 替代国外的螺栓压板技术,这一突破荣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从最初的 “方案之争”,到巧夺天工的 “地下涵” 立体水利枢纽,再到技术领先世界的 “橡胶坝”…… 新汴河上的每一项科技创新,都为这条 “智慧长河” 的美名写下生动注脚。(来源:宿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