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石文,是一名来自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公证处的公证员,曾多次提交援藏申请书,渴望投身于雪域高原的公证工作。2025年4月14日我荣幸受协会选派赴藏开展公证业务帮扶工作,4月25日告别了熟悉的家乡,踏上了西藏这片广袤而又神圣的雪域高原。作为一名援藏公证员,扎根于西藏山南市公证处,是责任的践行,是心灵的洗礼,更是自我价值的升华。在当地群众对公证服务的期盼中,开启了一段奉献和收获的旅程。
初入西藏,最先迎接我的是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头痛、呼吸急促、失眠,这些都在时刻提醒着环境的特殊。但是当我看到同事们忙碌、坚毅的身影,看到藏族同胞们对公证服务期待的眼神时,我忘却了身体的不适,积极投身于公证工作中。在这里,藏族同胞的公证需求具体而明确,是一份草场承包合同的公证,关乎自身的生计;是一份遗产继承公证,事关这一个家庭的安宁;是一份婚前财产公证,承载着对幸福的期许;也会是边境旅游项目的保全证据公证、涉及技能竞赛的现场监督公证等,每一份公证都维护了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专业高效,保障权益:藏区的公证工作,考验的不仅是专业能力,更多的是耐心和共情。记得那是一份证据保全公证,在西藏山南边境的隆子县玉麦乡,因施工单位未按合同约定完成项目移交,造成了建设单位权益受损,为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申请办理证据保全公证。受当事人申请,山南市公证处便指派公证员们于2025年5月6日前往玉麦乡为其办理证据保全公证,在车辆行驶至半山腰,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能见度极低,道路被积雪覆盖,车辆多次打滑,旁边是悬崖峭壁,困难重重,但是我们没有退缩,小心谨慎地驾驶着车辆,相互鼓励,经过数小时的翻山越岭,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为了最大程度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随即开始保全工作,一手持着摄像机,一手打着雨伞,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摄像机不被雨雪打湿,按照要求,完成了证据保全公证。当事人看到满身风雪的我们时,眼中满是感动与敬佩,那是对公证的认可和赞许!离开时,看着“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八个大字,作为一名公证员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公证为其带去了安心和希望——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普法宣传,凝聚共识:为了让公证走进藏区百姓的生活,我们主动出击,深入山南边疆积极向藏族同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公证知识。通过“边疆行”活动共发放双语宣传册100余份、举办法治讲座2次、现场解答群众疑问50余次,引导藏族同胞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法治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尊重包容,文化交融: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秉持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在公证工作中充分尊重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因为工作,大家不仅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在生活中也成了亲如手足的兄弟姐妹。工作之余,常到本地公证员家里做客,近距离了解藏民族的文化习俗,在这样的相处中,真切感受到习总书记说的那样“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亲如一家。在这里,学习藏语、了解藏文化,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收获了深厚的民族情谊。
在雪域高原工作以来,忽而觉得:援藏不是“奉献”,而是“收获”,我们带来了公证专业知识,却收获了对“公证为民”最生动的诠释;我们为山南公证注入“创新动力”,却收获了“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它让我清楚地知道:公证工作的意义,不在办公室的卷宗里,而在每一份需要被守护的期盼中,在广袤的被法治阳光照耀的雪域高原上!(亳州公证处 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