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祁门的古戏台上,铿锵的锣鼓声再度响起。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徽州目连戏,正经历着传统艺术与现代法治的奇妙交融。近年来,祁门县人民检察院立足“四大检察”职能,多方发力,让徽州目连戏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绽放出全新的光彩。
聚焦困境破局,摸清传承脉络。“徽州目连戏”自明代传承至今,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古老剧种,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徽州民俗文化乃至中华民俗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它以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讲述着惩恶扬善、孝道为先的经典故事。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徽州目连戏的传承面临人才断层、演出市场萎缩、资金匮乏等诸多困境,生存空间愈发狭小,传承之路岌岌可危。
聚焦创新传承,拓宽发展路径。为让这一宝贵的“戏曲活化石”代代相传,祁门县检察院成立公益诉讼专案组,走访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徽州目连戏”戏班,以及相关非遗保护单位,全面了解“徽州目连戏”的保护与传承情况。依法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并牵头召开圆桌会议,就“徽州目连戏”的保护措施进行磋商座谈,推动建立多部门协同保护机制,督促在“徽州目连戏”技艺传承、历史资料收集、政策支持、交流推广等方面加大保护力度。
聚效长效守护,焕发时代光彩。针对传播渠道窄,年轻一代传承意愿较低等问题,该院依法向当地教育部门制发检察建议,促使“徽州目连戏”成为中小学校本课程和延时服务教学内容。通过联合祁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开展古祠堂、古戏台管理保护专项行动,对县域范围内的古祠堂、古戏台进行全面排查,督促责任单位对排查中发现的破损、漏雨、卫生差、存在消防隐患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改,切实保护好“徽州目连戏”创作、演出、传习的重要载体和文化传承纽带。2025年3月初,以徽州目连戏(祁门)真实案例拍摄制作的保护非遗戏曲短剧作品《日记本》,在最高检各新媒体平台展播,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古老艺术,扩大其影响力。
祁门县检察院以“三聚焦”为笔,以法律监督为墨,书写了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接下来,他们将继续以检察担当守护文化根脉,让目连戏这颗“戏曲活化石”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方仕彬 廖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