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绘画中的心灵密码:房树人心理投射技术培训心得
来源:黄锡冬 阅读量:10000 2025-07-30 16:04:28

参加工作后,每一次外出培训我觉得都是个很好的充电机会:喜欢接触新的领域,长期在大墙内工作,思维都僵化了,换换脑子是十分有必要的。

所以,此次培训我自然毫不犹豫的就报名了。

这次培训,由我们安徽省马鞍山监狱的葛新成老师授课。

葛老师有着长期的监狱工作经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渊博的理论知识,2022年出版的个人专著《画中话——罪犯房树人中的性格密码解读》一书,广受好评。能近距离听葛老师授课,我感到十分荣幸。

葛老师的授课深入浅出,既有基础理论又有鲜明观点,通俗易懂,是一场内容充实的头脑风暴。     

培训的理论学习阶段,让我明白了绘画与潜意识的深刻联系。房屋、树木、人这三个看似简单的元素,其实承载着丰富的心理象征意义。房屋反映的是一个人对家庭和安全感的认知,树木展现的是生命力和成长状态,而人物画则投射出自我形象和人际关系模式。更让我惊讶的是,画面的大小比例、线条的轻重缓急、细节的取舍安排,位置的摆设,甚至是作画过程中的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成为解读心理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理论知识彻底改变了我过去对房树人这一心理学系统的认知,更深切体会到心理学的重要指导意义。     

培训的实践操作环节,更是带给了我极大的触动。葛老师的讲授中既有个别谈论,也有集中攻破。他把自己搜集的大量真实案例拿出来讲解:有幅画作中人物没有画手,经过引导交流才发现这对应着他近期感到无力改变现状的困境;还有一幅画里房屋的门窗紧闭,作画者后来坦言自己最近对家人有强烈的防备心理。

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绘画分析不是玄学,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心理技术。但同时也意识到,解读时必须保持开放和谨慎的态度,一定要在客观基础上进行解读分析,坚决避免避免主观臆测。每个人的成长背景、文化习惯都会影响绘画表现,同样的符号在不同人那里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这需要系统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次培训的集中讨论时,学员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气氛十分活跃。

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是引发了我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深刻反思:在尝试解读他人画作之前,我们先分析了自己的房树人图画,这个过程让我觉察到自身存在的一些心理盲点。作为分析者,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投射带入解读中,这就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自我觉察和专业训练。我认识到,房树人技术虽然强大,但也有其适用范围和伦理边界,正如老师说的,“不能滥用或过度解读,尤其要避免给他人贴标签”,“内心要平淡”“百图一解、一解百图”等。且房树人还有其他流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法。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真正的专业运用,应当是以促进当事人自我觉察和成长为宗旨。

比如说,在我们对未成年犯进行改造的实际工作中,常常因不能抓住未成年犯的真实心理,导致不能很好的开展相关工作,比如内向者或情绪困扰者、家庭破裂者、经常违规违纪者……而房树人这种非语言性的投射技术,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他们心门的钥匙。因为“房树人”可以让我们以一种更直观、更贴近潜意识的方式去理解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

未来,我计划将所学技术系统性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在未成年犯心理辅导时,可以用房树人作为初步筛查工具;在团队建设中,可以通过集体绘画活动增进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建立一个案例库,通过持续记录和分析来提升自己的解读能力。同时也会注意将这项技术与其他心理咨询方法结合使用,比如在绘画分析后引入叙事疗法,帮助未成年犯更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有同事讲,“心理学的门槛很低,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即可自学” ,这句话给了我信心和勇气。

这次培训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心理分析,不是为了评判或诊断,而是为了理解和陪伴。

期待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我能够用这项温暖的技术帮助到更多人发现自我、表达自我,最终实现心灵的成长与疗愈。(作者 黄锡冬 安徽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民警)